您的位置  首頁/ 視覺/ 新媒體/ 理論陣地 打 印 文 章



網際網路和新媒體藝術--訪本傑明•維爾(Benjamin Weil)


被採訪者:Benjamin Weil英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主任
訪談人:朱其
翻譯、整理:王家浩

 問:請本傑明·維爾(Benjamin Weil)先生介紹一下新媒體藝術在英國的發展歷史以及目前的狀況如何?

  答:這次到中國來參加展出的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成立只有約一年的左右的時間,在此之前,我在美國也從事新媒體藝術的創作和推廣工作,(在美國Benjamin曾經是www.adaweb.com,一個當代藝術網站的策劃人)所以就我所了解的大致介紹一下英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狀況。

  在英國最早的代表組織是為了那些希望得到技術上支援、並獨立工作的藝術家們建立的。這些組織對英國數字藝術(digital art)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並且幫助其他藝術家收集了一些作品資料。早先的代表組織分為兩種不同的組織方式,其中Heath Bunting(英國人)創建的lratinao提供藝術家們在網上自由隨意地進行直接的合作,藝術家們對創作版權等問題並不感興趣,而只是共同在網上專心地從事創作。另一種方式Backspace是向那些沒有電腦器材的藝術家們提供相互交流與創作的場所。

  在此之後出現了叫作Artech(即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之意)的組織,是由英國文化委員會贊助的。這種組織有兩個目的,一是文化委員會對部分的社會失業人員進行新媒體技術知識與設計技能方面的培訓,以便這些人員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其二是由政府資助支援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由於這些特殊的組織方式,所以在早期的數字藝術作品中,觀眾大多只知道作品所在的網站和代表組織,而非藝術家個人的名字

  問:您認為在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中,新技術的技術性與人文性的觀念哪個更為重要呢?  

  答:當然是觀念更為重要一些。藝術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藝術家的觀念,然後再由技術提出最為巧妙和聰明的解決方法,將其完成。藝術作品與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由觀念驅使的創作是藝術性的創作,而如果僅僅通過技術實現的創作就不能稱為藝術創作。

  1996年在Nettime的刊物上就曾經探討過Netart和Art In Net兩者概念之間的差別,這取決於究竟是技術還是觀念更為有效地確定和影響了藝術的創作。前者是技術性的,而後者強調了創作的人文觀念性,這就像在錄影藝術(video art)出現的早期同樣發生過類似的爭論一樣,究竟是以觀念利用技術還是以技術的利用作為藝術分類的純粹標準。運用了電腦網路技術的作品並不意味著就屬於新媒體藝術的創作,同樣一個技巧嫺熟的畫匠並不一定能夠畫出藝術性的作品來。

  問:不同的藝術家對創作的觀點會有兩種不同的可能性:有自己明確的創作觀念或者沒有十分明確和獨特的創作觀念,那麼電腦網路技術的發展是否給藝術家帶來了其他新的創作可能性呢?

  答:我認為觀念與技術這兩者間的關係是互動發展的,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會出現新的藝術形式和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並不可能截然地將這兩種情況完全地分離開來。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説的,對新媒體藝術而言,觀念仍然是相當重要的。 

  問:網路本身是一個虛擬存在的環境,那麼在網路上完成的作品是更有利於或更接近於非物質化的觀念藝術,還是更接近於形式主義的作品呢,網路是否是進行觀念藝術創作更為理想的空間呢? 

  答:我並不認為形式主義的作品是有趣的作品,我本人也不喜歡"形式主義"這個詞,但我並不能確定觀念藝術和網路之間是否存在直接的關聯,我想兩者之間並沒有太明顯的差別,1996年我就曾邀請Lawrence Weiner等一些觀念藝術家在網上完成他們的作品。觀念藝術是相當重要的,觀念是在網上創作藝術作品的思維根源。  


  國際性的網路藝術展由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比如在ICA舉辦的展出,起初的幾個月中,由我本人組織藝術家的十幾個作品在網上展出,在此之後的幾個月裏,就會由來自比利時、俄羅斯、斯洛維尼亞等地的網路展出策劃人繼續接替地完成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在www.adeweb.com上就有相當數量的觀念藝術作品,涉及各個方面。英特網是向公眾開放的空間,所以在英特網上完成觀念及其他的作品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和探索。

  問:在網路技術發展的初期我們所能看到的一些網路藝術作品中,多為強調或直接反映網路技術本身互動性特徵的作品,如利用觀眾的參與和投票方式來完成作品的發展進程及最終選擇等等,那麼隨著互動性的概念對觀眾已不再陌生,國際上的網路藝術最近又有沒有什麼新的發展和變化?  
  答:網路的作品可以給觀眾帶來很多不同的感受,不僅僅是利用投票或判斷選擇等方式來完成作品。比如有的作品利用了文本與表演相結合,互相闡釋作品,並且向觀眾提供機會製作和共同完成作品,當然網路作品中還有相當的一部分仍然是純粹的觀賞作品。與傳統的展出不同的是網路技術可以讓作品與更多的觀眾進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國際性的網路藝術展中,提供一種叫做網路虛擬建築(web 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的方式,觀眾在藝術家的指引和帶領下看作品,並由藝術家來介紹作品的創作意圖,藝術批評家也可以同時進行評論。展覽的作品以列表的方式顯示,觀眾便不會遺漏什麼作品了。在整個網路建築的參觀過程中,觀眾網上的行為方式與實際情況的差別不會太大,就像我們平時參加其他的藝術展覽一樣。

  問:那麼新的網上媒體藝術展會取代傳統的博物館嗎?

  
答:我不能確定,但也許不會。我想藝術不僅僅是讓觀眾了解或參與作品,而且人們總需要可以收藏不同作品的場所。在歐洲,已經有一些館開始收藏一些網上的數字藝術作品了。

  問:博物館收藏新媒體的藝術作品時,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保存這些數字化的很容易被複製的作品並防止數據的遺失或破壞呢?     
                 

  答:在歐洲有兩種收藏的方法。一是收藏全套的作品,包括電腦、軟體在內以及作品本身,如果僅收藏作品的話,十年之後這些藝術作品的文檔數據就會有毀壞的可能性,只有全部收藏才可能是永久性的。二是線上(on line)收藏,策劃人在網上收集作品,並定期地進行展出,就像繪畫藝術展一樣,在網路上開闢一個類似的收藏空間。線上展出又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有主題性的展出,還有相對比較自由的臨時性展出,且多在網上直接進行。例如策劃人或批評人選擇參展的作品,並向ICA提供選擇作品的理由,然後便可以進行臨時性的展出。在國際網路藝術展中,也出現了新媒體藝術的組織策劃人,他們職責是擔任美術館的藝術經紀人,或者組織和策劃網上的臨時藝術展出。   

  問:現在網上的藝術展還存在什麼問題,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是否會受到網路傳輸速度較慢的影響?在國際上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中,借助新技術以減少對網路傳輸速度的影響。(例如Flash Dreamweaver等)進行創作的情況如何?

  
答:傳輸速度的問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存在的,是國際上的通病,即使在美國也同樣會碰到這個問題。而新技術在國際上已經被廣泛的運用,但是中國觀眾也許還不太習慣這些新技術的表現形式。據我所知,至今在中國還很少有運用新技術製作的網上作品。


  問:請你談談新媒體藝術與大眾的關係,尤其是數字藝術、網路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關係        
  答:ICA一直致力於將藝術作品帶入大眾的環境和場所中作展覽,我們在歐洲是經常這樣做的。但這次到中國來,不在美術館而是在商場內展出,我並不能肯定這樣做是否正確,因為我發現中國的觀眾,尤其專業觀眾更希望在美術館中欣賞展出,可以説在中國,藝術展的觀眾更接近美術館而不是公眾場所。

  我們讓展品與大眾文化接近,並不會特意的去強調高雅和低俗之間的差別。我們在倫敦將不同的群體帶入同一個展覽的場所,這將帶來不同的思維、意識和觀念,並直接地反饋給藝術家。

  問:您在這次交流活動中,對中國觀眾的印象如何?

  答:也許中國的觀眾並不熟悉新媒體藝術,所以許多人只對展出的電腦本身感興趣,而對其中的作品還相當的陌生,(這其中也有一些客觀的原因,如在上海展出現場的電腦的伺服器意外的受到數據損失等等)但也有些觀眾坐下來仔細地觀看了作品,而對藝術家來説,便可以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解釋自己的作品。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是一種探索,給中國的藝術家和技術研究人員的交流形式提供了一种經驗。而且將來英特網會提供一個很好的窗口,它超越了國界、地理上造成的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注:

  Benjamin Weil是英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主任,1998年10月7日--12日在上海策劃了"數字藝術新媒體展覽"。之前他是美國www.adaweb.com當代藝術網站的策劃人。Adaweb是網際網路一個著名的網站,創建於194年,致力於在網際網路上推動原創藝術規劃的研究和發展、以及製作。網站的名字取自詩人Byron的女兒Lade Augusta Ada Lovelace,她被認為是軟體概念的發明者,包括主要的博物館紐約的MOMA。網站的態度可以概括為卓越地"選擇一種常識"切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3-23 17:30:04 | 文章來源: 世藝網

打 印 文 章  收 藏  頂 端
加入我們的郵件列表

   
您的留言
您的稱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