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以為他們知道,事實卻不然
設計師沈淪于兩種病態心理: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和更糟的,無知卻自以為是。當面對人類行為–亦即認知科學–時,後者尤其明顯。設計師和工程師認為自己懂人類行為,畢竟他們自己是人,而且一輩子都會觀察人。唉~殊不知他們所相信的是「幼稚心理學」,也就是在微薄的事實基礎上,對人類行為進行浮誇的解釋。他們把「人們實際的行為」和「期望人們進行的行為」搞混淆了。他們並未留意到有大量的實驗與理論文獻可供參考,也不熟悉于統計變異量。
真正的人類行為是有脈絡關係的,而且被多重因素影響。人類行為被情緒和認知過程所驅使,且都是下意識、不觸及人類有意識的知識。人類在注意力上的中斷和失誤在所難免,人類記憶也存在有偏差和錯誤。不同的記憶系統有不同特徵,更重要的是人類記憶並非過去印象的回溯,而是記憶事件的重構。所以,記憶通常較符合心理期待,而非符合實際狀況,而且很容易受到外來資訊的左右。
許多設計師忽略社會與組織問題的深層複雜性,這是很糟糕的。我看過設計師會對教育、貧窮、犯罪和環境等複雜問題提出簡單的解決方案,有時候這些提案甚至會得獎(無知者評鑒無知者)。
複雜問題牽涉到複雜系統,不會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我們起碼要有點相關知識,才能把事情做好。相同的問題也發生在互動、新設計或新實驗和服務的實驗研究上。當科學家和設計師研究人的時候,也常被這些問題影響,所以認知科學家為了避免實驗者本身的問題影響到實驗結果或數據詮釋,都會非常小心的設計實驗。這些影響因素都被認知科學家掌握了,但卻鮮少被設計師或工程師了解。這裡有個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例子。
為什麼設計師必須懂一些科學
多年來,科學方法的發展多用來對誇大的主張建立次序與評估。科學並不是事實的本體,也不是數學的應用。科學的關鍵在於它的程式,或稱作科學方法。採用這些方法不表示你非得穿白袍或操弄複雜的數學運算。科學方法必須公開説明問題、方法步驟、發現、與詮釋,讓他人得以參考並重復步驟得到相同結果:能被複製相當重要。在科學界,除非採用同樣步驟可以得到相同結果,否則該研究不會得到認可。此外,關於先前提及因為錯誤信念造成結論上的偏差,科學家已經學到教訓,才會致力發展出研究方法,以減少無心造成的實驗偏差。
當應用到實體和生物世界,科學變得很困難。但當應用到人,也就是社會科學的領域,困難度就更高了。到處都存在細微的差異,要靠謹慎規劃的統計流程來把差異減到最小。再者,科學家也知道不要過於相信自己,所以在社會科學中,有時候刻意將實驗設計到連實驗者和受測者都不知道測試條件,稱為「雙重盲測」。
設計師幾乎完全不理睬科學方法這一套。他們會檢視一個問題,發展一套看起來像是解決方案的東西,然後將結果公諸大眾、獲得喝采。因此舉辦了競賽,頒發了獎項。但等一下,有任何人檢驗過主張嗎?這些主張真能如其所説的施行嗎?有將他們與替選方案比較(科學界所稱的對照組)以縮小統計偏差造成的影響嗎?「啥?」設計師會説:「什麼?這很明顯啊,看就知道了,統計是什麼鬼東西啊?」
期刊幫不上忙,因為多數設計師都是進行實務工作,很少出版論文。即使他們真要寫論文,我發現許多設計領域期刊和研討會的審閱委員也不在乎適當的實驗步驟和對照,所以出版的論文品質也不好。設計研討會尤其糟糕,我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個設計研討會的同儕互評過程是夠嚴謹的。唯一的例外是由工程與科學領域主辦的研討會,例如人機互動(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CHI)或由 IEEE 和 ACM 主辦的圖形研討會,如 SIGGRAPH。然而這些研討會都比較研究傾向,所以學術類設計論文不少,實務設計類的論文卻很難被錄取。設計實務界的成果亟需要一個高品質的出版平臺。
設計教育必須改變
服務設計、互動設計和經驗設計等新興設計領域非關實體對象,對繪圖、材料知識或製造的技能要求不高,反而對社會科學、故事建構、後臺運作與互動流程等知識有迫切需要。當然我們仍然需要受過傳統工業設計訓練的人才,才能發揮在風格、形式、和材料方面的智慧。
在充斥著感測器、控制器、馬達和螢幕的今日,互動、經驗和服務設計儼然是最受注目的領域,設計師也要為組織架構與服務體系做設計,等同於實體産品一般,我們真的迫切需要新品種的設計師。這類設計師必須了解科學與科技、人與社會、以及驗證概念與提案的適切方法。他們也必須知道政治議題與商業方法、操作與行銷的知識。設計教育必須從藝術與建築學院走入科學與工程學院。我們需要新一代的設計師,這些人能夠跨領域工作、了解人類、商業與科技,以及驗證主張的適切方法。
當今設計師所受的教育訓練無法滿足今日的需求,我們需要新型態的設計教育,更著重嚴謹性、科學態度,更關注社會與行為科學、當代科技與商業。但我們不能從這些領域直接複製現有的課程來用,我們得建立一套滿足設計領域特殊需求的課程。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喪失設計所帶來美好、令人愉悅的部分。設計中的藝術性非常重要,可以提供物品、互動和服務除了功能性之外的美感與愉悅感。設計師當然要多懂一點科學和工程,但不需要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我們絕對不可以失去設計師造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特殊才能。
是該改變了。我們身為設計社群一份子,必須引領這個變革。
(本文原文為設計大師Don Norman發表于Cor77的文章,Why Design Education Must Cha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