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數字化”手段將改變建築設計未來走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07 14:40:5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生活演習——2012建築空間藝術展”昨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幕,圖為張斌作品《主臥》

圖為“書墻”圍繞而成的書房,諷刺書籍被用作炫耀收集的對象而非用於閱讀。

“生活演習——2012建築空間藝術展”正式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演”。十多位建築師各據一隅,和多位藝術家一起,試圖將這座人民公園中的三層小樓演繹成一座連通普通人生活和建築師對空間思考的實驗之宅,於是這些空間的命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從“花園”到“臥室”乃至“浴室”,但呈現方式都獨具個性,從面向未來、堅定數字化設計的巨型數字花朵,到樸素映射身體關係的內外兩層蹦床,再到回溯古代、用點點閃爍的LED簾幕方陣模擬的古人螢火蟲下之浴。

如聯合策展人之一、建築師劉宇揚所説,此次展覽亦是自其于十年前接手改造上海當代藝術館之後,首次舉行建築空間藝術展。而同為策展人、負責貫通空間設計和藝術設計的王慰慰直言,這是上海當代藝術館對關注生活的藝術展的新鮮嘗試:“這個展覽是通過建築師的眼光,並配合藝術家的作品,但我們希望觀眾看到的並非是一場跨界的合作,而是一個消弭了所有界限的藝術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藝術。”

空間重塑生活

展覽的開幕論壇也在昨天下午于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行,來自都市實踐的知名建築師劉曉都雖未參展,卻以其建築事務所都市實踐所參與的若干項目為例擔當主題發言,以實踐和展覽互相應和。

都市實踐所設計的深圳南山區婚姻登記所雖然不大,卻用突破常規的漫長斜坡作為新人們的入口通道,試圖給公事公辦增加些浪漫的儀式感,“後來我們真的發現有新人穿著婚紗去那裏領證——你為之提供一個好的空間,確實能夠影響人們的生活。”劉曉都説。

在此次的展覽中,確實也有不少設計遵循這樣的途徑。在三層展廳的一樓和內外入口處,設置的展覽空間都可以算是家中的公共空間:客廳、餐廳、廚房、工作室、花園。其中,餐廳和花園就給出了空間設計可以重塑生活的提示,雖然,兩者設計的方向截然相反。

直向設計的餐廳空間由一張巨大的如七巧板的餐桌組成,每一個拼接板塊的材質、顏色和形狀各不相同,互相組合起來固然天衣無縫,拉開之後則各成一體,成為小餐桌、椅子、階梯,甚至花墻。直向對於餐廳的思考從這個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餐桌開始,而當主導空間的物件兼具了單一性和多樣性,似乎整個空間的性質也就隨之而多變起來。

由袁烽和尼爾·裏奇(Neil Leach)設計的數字花園的呈現方式可説是整個展覽中最為高科技的一處:可以隨觀眾的走進而依次開放的機械花朵墻、既可遮陰擋雨也可當坐椅的巨型數字花朵。袁烽相信數字化設計將改變建築設計的走向,而可貴的是這些設計的出發點則來自環境本身。“在人民公園裏,有著各種形態的場所,但有樹蔭、有坐椅的地方人最多。”袁烽説。數字花朵脫胎于其背後的荷花池中的荷花,花瓣成遮陽之處,底部則成為坐椅,兩朵數字花朵更因放置的場所不同而擁有不同的形態。

生活啟發空間

今年,對於中國建築界來講是特殊的一年。一方面,首次有來自中國的建築師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垂青;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下滑,國內建築師的工作量卻面臨大幅衰減,再加上國家大規模建造廉租房,建築界對於住宅功能性的研究成為一大特點。就算忽略這樣的大背景,劉曉都在設計工作室的電梯的時候也發現了建築師和藝術家的不同:“藝術家們對功能性不太重視,而對建築師來説,空間的功能性是至關重要的。”

此次展覽,生活的內容主導空間設計,或者説啟發空間設計的也不在少數。進入上海當代藝術館的二樓,家中更加私密的空間被分別展示,包括:主臥、客臥、書房、嬰兒房等。

書房的設計由來自大舍建築事務所的陳屹峰主導,整個空間別出心裁地用雜誌連接、懸吊而組成四週的墻壁,在這樣的一片可以觀賞、但卻不能閱讀的“書墻”圍繞而成的空間內,擺放著幾張方桌,幾把椅子。在陳屹峰看來,這是利用空間對如今書籍被用作炫耀收集的對象而非閱讀的目標作出的諷刺。

由張斌設計的臥室空間則更加直接,整個臥室將一個King Size的蹦床嵌套在一個更大的蹦床之中,裏面蹦床的彈力大於外面的蹦床,“我是從兩人身體關係入手設計這個空間的。”張斌説,在臥室內,兩個人可以結合、可以對視,亦可對峙,而在張斌看來,雙方離得越近,對彼此的影響將會呈幾何形放大。

當然,在生活和空間之間的互相作用不會只是你決定我或者我決定你,它還常常跳脫開,承載著某種有趣的想像。比如,由建築師馮果川擔當設計的嬰兒房,就是個全白色的不穩定空間,膜狀包裹,底下則是晃動的彈性空間,“雖然嬰兒最重要的是安全,但我們似乎都忘了無論是在子宮裏還是在搖籃裏,他們最初存在的空間都是不穩定的。”馮果川説。(記者 高劍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