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忽略中國問題的“中國設計”之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6 13:15:30 | 文章來源: 陳紹華新浪部落格

  儘管設計進入中國的時間不長,但它獲得了“飛速”的發展。至今,它不僅發展成為一種設計産業,在全國的高等藝術院校中也都設立了設計專業,而且,隨著社會生産的發展和公眾需求的增長,“設計”這門學科也被劃分得越來越細。但是,在這樣的發展勢頭中,我們的設計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中,很難找到具有鮮明風格的“中國設計”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而忽略甚至是漠視中國自身的需求和狀況應該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們的設計仍然存在著抄襲國外設計,沒有真正從中國現實的社會發展和需求狀況出發的現象,這在設計的最初創意階段、生産製作階段以及人們的實際使用中,都有所反映。當設計成為一種産業時,必然會在社會範圍內産生重要的影響;而當設計進入高等藝術院校的教育課程時,也必然會對年輕一代的教育産生深刻的影響。那麼,在解決設計的中國問題時,以上提到的社會性和文化性就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對此,《美術觀察》第10期【熱點述評】欄目確定以“忽略中國問題的‘中國設計’”為題,從建築(景觀、室內)設計、工業産品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方面,展開一次大規模的學術討論和組稿。誠邀您加入我們的選題討論中,發表您的意見和看法。

  訪談摘要:

  1、請您簡要評價中國平面設計在新世紀以來的發展成績和不足。與90年代相比,中國設計的外部環境,在最近十年來有沒有改善的趨勢?

  陳:從我本人的感受來説這種變化是很大的,有改善也有惡化。對前者而言,行業壯大了,從業人員劇增,當然,市場也相應在擴大,這是好的一面。至於後者,恰恰是前者的因果關係,行業和市場的急劇膨脹,加之缺乏規範和行業管理,設計業的混亂狀況令人堪憂,導致的結果就是行業魚龍混雜,設計出品粗製濫造,作用於不成體系的社會生産力,製造著更多的垃圾産品,這就失去了設計應該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包括審美)的根本旨意。設計,原本是一項極具理想主義和釋放個人才知的浪漫工作,而現在,更像是一門混口飯吃的手藝。(問題1略,可以不看)

  2、您理解的平面設計領域面臨的“中國問題”包括哪些方面?(或:假設您不同意“中國問題”提法的理由)對於這些問題,您認為中國的平面設計師是否給予了足夠的關注?

  陳:乍一看,我有些興奮,以為終於觸及到了問題本質,但再細看選題主旨,其中“很難找到具有鮮明風格的‘中國設計’…”、“設計仍然存在著抄襲國外設計”等言詞,我又失望了,因為,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在這裡“中國設計”成為了目標,而不是以“設計”作為器,去解決“中國問題”。

  或許,我們討論的命題應該是——何謂“設計”?設計,如何去解決諸多的“中國問題”?我認為這才是本。如果我們每一個設計師都能夠切切實實地做好每一件設計,解決好每一個問題,那麼“中國設計”,必然是一個真實自然的“中國設計”。

  一個流派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風格是應該是自然生成的,不能是事先用一個精神意志去確定一個既定目標,試想,那些創造了傳統文化的祖先當初會想這個問題嗎?古人在創作時會考慮自己在做的東西要與比自己更古的人做一個文化的銜接嗎?

  一直以來,我對於這個所謂的“中國問題”隱含的某種“意志”有一種懷疑。為什麼中國人特別愛談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大家都會習慣性地強調中國元素?“傳統文化如何現代化?”、“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國際?”……。面對此類喋喋不休的話題,我常常在想,這種照鏡子式的自我審視是不是太過矯情了?或者説,我們是不是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我們?

  一個越是沒有文化的人越是要表現出自己很有文化的狀態,一個國家也一樣,表面上的強悍往往因為內心的恐懼,貌似很自強往往源於內心的自卑。我深以為,改革開放30多年了,中國人一直沒有走出文化自卑的陰影。而這種自卑,已經根植于我們的潛意識中,進而轉化為反作用力並視之為精神意志而自覺不自覺地呈現出某種莫名其妙的自負,抑或責無旁貸狀的擔當,抑或沾沾自喜地夜郎自大。

  或許,我們應該綜合理性地重新評估一下我們的價值觀,我們自己認為很有價值的東西在別人眼裏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呢?這裡,我想舉一個例子,香港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平面設計師,粉絲無數,大陸的老中青三代設計師幾乎都喜歡他的東西,更有一批五體投地的膜拜者。80年代末,他就已在大中華設計圈裏享譽盛名,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且功底深厚,在他所創作的産品與包裝中運用了大量中國古典圖案與紋樣,可以説,他是傳統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最好的典範,也是最能夠代表中國風格的設計師。然而,這樣一個極具盛名的優秀設計師,數度申請加入AGI(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卻未被批准,為此,很多中國設計師不能理解,甚至為他打抱不平。而我認為,這不是他個人的遭遇,而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遭遇。為什麼?因為,AGI代表著人類設計的最高追求,即——突破舊思維的桎梏,創造全新的視覺方式,並肯定個人的創造價值,展現不同的個性魅力。

  當今國際社會在文化精神層面上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提倡不同文化的共存與多元化,這種多元化是以尊重和鼓勵個體創造為特徵並凸顯人類藝術創造的共通性與共用的特質,因此相對而言,這種趨勢也正是以弱化民族與國家屬性為特性的。而我們長期的愛國主義教育造就了“為國爭光”的心理情結,在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中,不自覺地會有代表國家、代表民族文化的自我負重感,這種感覺的結果是喪失自我與個性魅力,甚至阻礙著我們想像力和創造力。

  因而,我深以為,國家屬性、傳統文化,正是我們的文化和藝術創造的羈絆。或許,現在正是需要我們拿出勇氣拋棄她的時候了。而今天,我們真正應該思考和討論的是——如何滌蕩長期積澱在我們潛意識裏的精神污垢、如何正本清源,重新開啟民思民智,如何尊重人性和充分釋放個人的創造力。


  3、請您結合您近期的實踐案例,談談您在實踐中如何面對和處理各種“中國問題”?

  陳:説句實話,我從來都不考慮這個問題,我只考慮我正在做的事情其內涵和外延之間的本質關聯,以我的知識範圍以及感悟到的某些抽象的東西與現實之間盡可能尋找到其最大的公約數。這裡的“現實”,一是可行性,二是公眾的視覺經驗和理解力。

  設計,或曰創作,是在揭示事物本質的同時將自己感悟到的美傳遞給你的同類的一種方式,這個同類不囿于任何一個人群或族類,同樣,你也可以收穫任何一個族類中任何一個人不同闡釋以及另外一種美感,於是,産生了差異化。我想,任何一種類型的文化在誕生之初都不會預設一個前提,或者設定一個範圍,你必須在這個範圍裏創作或者思考,這樣是不是有些滑稽呢?

  當然,有人會問了,你的很多作品不是都有很濃郁的傳統文化的痕跡嗎?我説是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在創作初衷就是刻意的,比如那個申奧標誌,當初只是想把五環元素和國旗中的五角星融合一下,結果並不理想,但由此想到了人形,並由人形又想到了太極拳,這是一種巧合,而後又有人看出了是中國結。所以,我曾經説過,只要你的思維大方向是對的,那麼你可能就與真理會離得更近一些,甚至你還可能獲得古人(傳統)的支援。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我最近的一個作品,就是目前正在舉行的西安國際園藝博覽會,那個會徽,我用柔性的3、4、5、6幾何圖套在一起組成一個花朵,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數字次第關係,自然界裏隨處可見,這原本跟“傳統文化”豪無關係,這種具有數字邏輯的圖形遊戲雖然很美,但你不用語言做文化歸屬化的解釋是不會被甲方所接受的,而甲方也需要對媒體和公眾有個明確的解釋,這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於是,老子的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3代表人、4代表城市、5代表社會、6代表大自然……!於是,喜笑顏開,皆大歡喜,於是,就傳統文化了,於是,就很中國了……!呵呵!

  4、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人提出“平面設計已死”,也有許多平面設計師開始向純藝術、新媒體、策展等領域轉型或者“跨界”。作為國內平面設計界的領軍人物,您如何看待這種“平面設計終結”的論調?您對平面設計的未來是否悲觀?

  陳:這個話題已經很久了,或許,我是最早説這個話的人之一,90年代末,每當年底我拿到歐美日的設計年鑒時,總是從興衝衝地打開,到掃興地合攏,我都會感慨地説,平面設計走到盡頭了。因為其間百分之90以上的都是似曾相識,不會給你帶來一絲的興奮。但我心裏清楚,這種感慨,只是從設計師角度對表現形式這個單一視角片面的態度而已,其實我並不了解這裡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對特定事物的作用和價值。所以,我不會拿這個話題去認真,更不會作為議題拿到臺面上興師動眾地要求大家一起討論,那樣會誤導年輕設計師,也顯得很淺薄。近來,聽到看到談這個話題的人很多,我是不屑于參與的,只是最近有人在微網志裏來問我,我只作過一個很簡單的回應:“只要人類還有想法,平面設計就不會死”。平面設計只是一種工具,工具怎麼會死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