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展覽主題四:混合現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3 16:55:5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面積

約900平米

策展團隊

芭芭拉•霍澤爾(Barbara Holzer)瑞士建築師、策展人、彼得•貝倫斯建築學院客座教授、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合夥人

特裏斯坦•凱柏勒(Tristan Kobler)瑞士建築師、策展人、洛桑藝術和設計學院教授、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合夥人

李德庚設計師,策展人,《設計管理》、《FRAME》和《MARK》中文版設計總監,今日美術館設計館學術總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係講師

主題闡釋

設計的全球化過程其實是個國際視野與地域語境碰撞與融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提升與更新當地的生活和當地的文化。因此,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現實都是混合的現實。

本主題展將目光投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智慧地處理本土語境與國際視野的頂尖設計案例。我們將以産品、草圖、視頻、訪談、模型、裝置等方式,綜合全面地向公眾呈現設計的智慧如何應對我們所生活的複雜時代。

本展覽所選擇的設計案例涵蓋了設計的各個門類,包括産品和傢具設計、時裝和染織品設計、視覺傳達、景觀和建築設計、工程設計、互動設計以及日用品設計。公眾將會看到,設計領域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而設計與生活問題的關係反而是清晰的。

策展人簡介

策展人:芭芭拉•霍澤爾(Barbara Holzer) 女 瑞士建築師、策展人、彼得•貝倫斯建築學院客座教授、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合夥人

芭芭拉•霍澤爾,畢業于FIT,SIA會員。以自由職業者身份從事建築和展陳設計,直至1999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d-case。1994年起,開始為丹尼爾•裏伯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工作,作為項目主持人承接博物館建築和展陳設計國際項目。她在世界各地進行演講,擔任大獎賽評委,並在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執教。目前,她以客座教授身份,任教于杜塞爾多夫的彼得•貝倫斯建築學院。 2004年,芭芭拉•霍澤爾和特裏斯坦•凱柏勒共同建立了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成功參與了多個國際文化項目。2008年,芭芭拉•霍澤爾和特裏斯坦•凱柏勒獲得瑞士聯邦設計大獎。

策展人:特裏斯坦•凱柏勒(Tristan Kobler) 男 瑞士建築師、策展人、洛桑藝術和設計學院教授、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合夥人

特裏斯坦•凱柏勒,畢業于FIT。作為建築師、策展人和設計師,先後參與過90多個文化和商業展覽。1996年,他開始作為獨立建築師和策展人工作。1999年之後,經營和管理Morphing Systems,該事務所因承接數量眾多的文化、展覽項目而廣受國內國際關注。1994年起,他在瑞士、法國和德國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執教。2009年至今,擔任洛桑藝術和設計學院教授。 2004年,特裏斯坦•凱柏勒和芭芭拉•霍澤爾共同建立了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成功參與了多個國際文化項目。2008年,特裏斯坦•凱柏勒和芭芭拉•霍澤爾獲得瑞士聯邦設計大獎。

策展人:李德庚 設計師,策展人,《設計管理》、《FRAME》和《MARK》中文版設計總監,今日美術館設計館學術總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係講師

簡歷:曾主編並設計《歐洲設計現在時》系列叢書與《今日交流設計》系列叢書。這兩套叢書已經被證明是當代中國設計最具影響力的設計書籍,對當代中國青年設計師的成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學術論文與設計作品發表于國內外諸多刊物,如《Domus》、《裝飾》、《藝術與設計》、《C_D》、《紫禁城》等,接受《Form》、《360》、《設計》、《三聯生活週刊》、《青年週末》、《廣州日報》、《外灘畫報》、《晶報》等諸多設計及當代文化雜誌報刊專訪。

2009年起開始任教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0年起開始擔任《設計管理》雜誌、《FRAME》和《MARK》中文版的設計總監和北京今日美術館設計館的學術總監。

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汕頭大學等十幾所大學舉辦數十場學術講座並授課。多次策劃國際課程,促成了中國多所設計學院與德國、瑞士以及荷蘭之間的設計學院之間的教學合作。

策展及獲獎情況:他曾多次受邀參加國際設計學術研討會,並在寧波國際海報雙年展、社會能量展、北京世界設計大會等設計論壇上擔任評委、學術主持人或演講人。 2008年 策劃 “社會能量——當代荷蘭交流設計巡迴展” 2009年 擔任“在中國設計”當代中國産品設計展策展人 2010年 擔任“設計的立場-來自中荷設計的八種態度”國際巡迴設計展策展人

出版物:主編並設計《歐洲設計現在時》系列叢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主編並設計《今日交流設計》系列叢書,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