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就算現在PS的功能已經非常強大,但如果要將一張黑白相片變成逼真的彩色照片,仍然困難重重,而且效果也差強人意。在彩色膠捲發明之前,人們就已經有很多種方法對一張黑白相片上色,而瑞士人100多年前所採用的上色方法所出來的效果,就算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仍然令PS高手自愧不如。
在你觀看這篇文章時你需要一個觀念上的大飛躍,因為當你在看裏面的一些圖片時,你可能一下子無法判斷這些照片到底是什麼時候拍攝的。所以我需要在這裡事先強調:本文中,所有的圖片,都是黑白照片利用授權的平版印刷程式,通過攝影師自己對顏色的想像來進行上色的。所有這些照片(除了本文第一張)都是在彩色膠捲發明之前産生的。彩色膠捲在1907年就問世,但真正使用已經是上世紀30年代的事了。
在攝影技術發明之後,印刷公司對一些手工上色的彩色照片需求急劇上升,當時一般是在黑白照片上覆蓋一個手工上色的圖層。有些出來的效果還基本上算是可圈可點的,但這種人工上色的方法總是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及缺乏一些細微的色澤變化,並不能準確表達一些精緻的細節。下圖就是利用這種人工上色手法出來的效果,照片所顯示的場影是好萊塢區的好萊塢與葡萄藤大街的交匯處。
在19世紀80年代,瑞士的發明家漢斯·雅各布·施密特(Hans Jakob Schmid)發明瞭一種利用石版畫印刷的石灰石及一系列具有光敏特性的化學劑對照片上色的處理方法對照片上色,並將這種程式稱之為“Photochrom”(即“彩色照片”,譯注)。利用一張黑白負片,通過Photochrom的處理程式能夠對照片人工加上精緻的色調,出來的效果相當逼真。下面兩張國會圖書館收藏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Half Dome景區的照片,第一張是黑白原圖,第二張是利用Photochrom處理過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