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小朋友在觀看2009 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作品《城市下的蛋》。(新華社發)
伴著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的演奏和大螢幕中的影像作品《漫遊》,“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以建築體驗與文學想像的特殊形式,于12月6日在深圳拉開序幕,一件件反映城市建築文化的先鋒作品躍入深圳人的視野。而3天前,在香港西九龍海濱長廊,16個特色原創設計項目也集體亮相本屆雙年展。
深圳,香港,“兩個城市、一個展覽”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近……
全民參與“城市動員”
本屆展覽以“城市動員”為主題,來自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女性策展人碧翠斯·蓋裏裏、太田佳代子、侯唯唯、姚嘉善與總策展人歐寧協同工作,組織了全球的65位藝術家和建築師為深圳特別創作了64件作品。與往屆展覽聚集于美術館等傳統場所不同,本次展覽的場地顯得非常“平民化”,作品分佈于深圳市民廣場、深圳灣大街和益田假日廣場。
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主要以大型臨時建築和裝置為主,強調藝術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對觀眾來説,它們不再是遙不可及、“請勿觸摸”的高端藝術品,而是能讓大家一起happy的“大玩具”,想坐就坐,想爬就爬,用“身體”來體驗建築創意的質感。
記者在深圳市民中心廣場平臺上看到,荷蘭建築組合Maurer United Architects的參展作品《樹亭》已經搭建完成,數十個色調素雅、狀如超大檯燈罩的“樹亭”被啟用,成為觀眾、遊客的歇腳地。不過線條規整的倒喇叭狀“樹亭”看起來毫無樹的模樣,倒是像極了大檯燈,人在其中營造出怪異的“小人國”感覺。
接下來,觀眾可向廣場西南方向找尋《城市下的蛋》。流線型的圓蛋設計,憨態可掬地趴在廣場路面上,它的外立面被植上了密密麻麻的綠草,遠處看像極了森林裏的夢想小屋。走近一瞧,圓蛋內部被掏成有坐椅、有桌子的迷你空間,讓小觀眾們忍不住鑽進去體驗一把。
“全球創意”67個項目
本次展覽雖然強調“平民性”,但絲毫不影響其專業性和國際化。歐寧告訴記者,此次參展的67個項目來自全球10余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國內參展人和國際參展人的比例為3:7。
在這些參展作品中,荷蘭記者Michiel Hulshof和建築師Daan Roggeveen成功“鼓動”了來自長沙、武漢、鄭州、重慶、石家莊、呼和浩特6個城市的11名的哥驅車來到深圳,參與一個名為“百日談”的創意活動。他們將在深圳開車6天,從市民中心B區門口出發,沿深南大道往西走一段再返回出發地,不停地往返于這一區間,免費載客。“深圳市民、遊客、老外都坐了我們的車。他們非常驚訝,説這個作品太有創意了!”一位的哥對記者説。
“我們希望這6個城市的的哥開著自己的計程車,成為雙年展的流動展場,由的哥向乘客們講述他們城市的原汁原味的故事。” Michile Hulshof表示。
此外,本屆雙年展還推出了幾個特別項目。名為“漫遊:建築體驗與文學想像”的特別策劃,邀請胡昉、韓東、朱文、張悅然等9位作家訪問9個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建築物,然後創作9篇與建築相關的小説。
評估展覽,數字先行
本屆雙年展還設置了宣傳和品牌推廣部,目前這個部門完成了一項重要工作:雙年展品牌調研報告。
據悉,在雙年展回收的1975份有效問卷中,城市建築雙年展的提示知名度為26.1%;在這些人中間,實際參與過的,又只佔23.2%。也就是説,在1975個被調查的人中,只有26.1%的人知道雙年展,而只有6%的人實際參與了雙年展。
雖然比例不高,但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在其部落格中表示,這個數字並不難堪。因為在一個越來越多元化、零散化的當代社會,市民和觀眾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他打了一個比方,就算是一部大片熱播、一個“萬人迷”的明星來臨,佔有很高的知曉度也不容易。何況雙年展只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專業性、學術性的展覽呢?
他也表示,業界關注本次調查的數據是否真實和客觀。因為只有真實和客觀,才能明明白白地做雙年展,才能率先做有量化分析指標和評估標準的雙年展。
不過,孫振華也提供了一組讓人鼓舞的主題知曉度的數字:第一屆雙年展“城市開門”的為9%;第二屆“城市再生”為36.5%;第三屆“城市動員”甫一開幕,已達15.9%。
深、港兩市城市、建築藝術的碰撞還將持續數月,這個將城市廣場變成展場的聚會,還有很多可以讓觀眾駐足流連、業界欣喜連連的元素:針對展示深圳發展軌跡的命題,相對應的多個展覽和論壇也將在50多天的雙年展期間相繼展開,向觀眾呈現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