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林生祥《大地書房》大陸巡演北京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5 08:29:5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林生祥《大地書房》大陸巡演北京站
演出海報

“2010年年度榜:假如只能選一張,毫無疑問是《大地書房》。”台灣樂評人馬世芳從來不曾吝惜他對林生祥及其音樂夥伴的讚美。

他還説:“若你問我,當今台灣最重要的創作歌手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説,林生祥。我只想説,能夠親眼目睹他一次次跨過自己設下的高標,能夠和他共處在這個時代見證這一切,我著實以此為榮。他們的現場演出,或許仍可以是改變你的生命的‘啟蒙時刻’,願我也能在場。”

2008年以來,每年林生祥都有機會來中國大陸演出,每次都會帶來最新的作品。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台灣最重要的民謠唱作人——或説台灣最重要的創作歌手,在10數年磨礪之後,完全沒有枯竭和低潮的跡象,反而進入了成熟的豐收季節。

2011年4月,林生祥將透過巡演,為京滬穗三地樂迷帶來最新專輯《大地書房》。

如果你對台灣的文學史稍有了解,一定會聽過鐘理和的名字,出生於台灣高雄縣美濃鎮的鐘理和,是台灣戰後第一代文學家,他以敏銳的觀察及細膩的筆觸,寫出對社會不同觀看視角與感情,是鄉土文學的代表之一。許多人可能看過台灣著名導演李行的電影《原鄉人》(1980年),由當年的紅星秦漢與林鳳嬌主演,描寫了鐘理和歷經坎坷但創作不輟的一生。

無論是1950年代的鐘理和,1980年代的李行,都用國語來進行創作。而2010年的林生祥——鐘理和的同鄉,則用客語歌唱鐘理和的詩歌、散文和小説,通過與這位文學前輩的對話,鏗鏘有致的客家話順暢地轉為樂音,講客家話的鐘理和走出了秦漢的代言,還原了這位紮根大地的文學家的精神原貌。

林生祥的音樂從來都有故事,無論故事的主人公是進城打工的失敗青年(《菊花夜行軍》2003),還是在家鄉默默種樹,恢復生態的快樂阿伯(《種樹》2006),以及頑強不羈、生來韌命的客家女性(《野生》2008),或是描寫鄉土風物的鐘理和(《大地書房》2010),這些鮮活而真實的人物,賦予林生祥音樂最大的生命力與感染力。

然而林生祥的音樂從來都不止于故事。他的音樂是用來聽的,張開耳朵,動人的旋律就會傳播入心。在《大地書房》中,林生祥拾起了月琴這種民間樂器。為了讓古老的月琴適應當下的節奏,他親自上陣對月琴進行改裝,在調弦與節奏上都突破了月琴固有的印象,在傳統音樂現代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突破性的一步。

每一張專輯都是一次進步,此次與林生祥同來的,除了他長期的音樂夥伴——日本音樂家大竹研繼續擔綱吉他伴奏,還有日本爵士樂手早川徹進行貝司演奏。大竹研獨特的吉他演奏方式與爐火純青的演奏技巧成為林生祥音樂最好的翻譯,而早川徹的加入,為這對已經合作多年,嫺熟默契的樂人增添了新的火花。

其實,林生祥的音樂是用來看的。就像所有最優秀的樂人,他們的現場演出總能比專輯更棒。那種在特定時間特定空間與特定的你一起的共振,是宇宙間最神奇的能量,也是由耳至心的美妙洗禮。

主辦單位:大大樹音樂圖像

策劃製作:Folkact Asia & 大大樹

誠摯鳴謝:優戲劇工作室(Studio U)、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亞洲文化論壇、上海維格文化、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周朝、廣州知遊文化、瓦依那樂隊、廣州學而優書店、歡言沙龍

行程安排:

北京:

4月16日 週六

開唱·14:00—15:30

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多功能廳

票價40/50/80元 訂票電話: 13552709242

Studio U協辦/新文化演出季

4月17日 週日

開講·14:00—16:00

“社會變革:音樂與文學”座談會/林生祥+鐘永豐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亞洲文化論壇/免費入場

麻雀瓦舍/廣渠路36號東院紅點藝術工廠內

預約電話: 13552709242

4月17日 週日

開唱·20:00—22:00

麻雀瓦舍/廣渠路36號東院紅點藝術工廠內

票價80元 訂票電話: 13552709242

Studio U協辦/新文化演出季

音樂人簡介:

林生祥 台灣 1994年,美濃子弟林生祥和他的樂團“觀子音樂坑”投入聲援家鄉反水庫運動的行列。1998年,林生祥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合辦《過莊尋聊》、《遊蕩美麗島》演唱會後,開始嚴肅地思考音樂的社會文化意義,而後決定回鄉,這也是他往後音樂生命歷程的重要起點。

走過反水庫的交工時期,以及與各界樂手合作碰撞的時期,林生祥的創作廣度不斷跨越,濃度也持續增加。但他的關懷主題卻始終圍繞著土地與農民──既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養分。

2006年創作專輯《種樹》描述的是1990年後期出身美濃的農村青年自都市回鄉後,尋找出路、連結其他農民,一方面肯認農民對人生價值的質樸態度,一方面重新定位農業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存在價值,並指出其未來發展的可能出路。

2009春,與鐘永豐、大竹研發表的作品《野生》,試圖以新視角提出舊議題──相較于因政策不公與結構失衡而導致的農業問題,《野生》所聚焦的“女性”命運,揭示“重男輕女”之文化現象,更為古老地存在傳統農村宗族社會中。自上世紀以來,經受現代化與全球化劇烈衝擊,原該一生縛于家務與農事勞動的女性,初次轉型扮演“出外人”,在各場域迸發“在家是零星,出外像野生”的生命力。

《野生》之後,生祥繼續在“南”的溫度與濕度中創作,以鐘理和的文學場景為軸,與多位南方詩人展開對話。器樂上,生祥自2005年始,在吉他上探索傳統音樂,經歷節奏及簡單音樂線條的思考與實踐後,重新回到傳統樂器,以月琴及吉他交替音樂創作的思考。

音樂上,林生祥再次回到以月琴創作的思路;但不同於交工樂隊的時代,月琴不再是拼貼的元素。林生祥認真地思考,傳統樂器在現代演出場景的應用,從增弦、定弦到調弦,並實驗各種音響性的可能。他將過去四年專注在吉他上的節奏排練,移植回月琴演奏上,而曾在吉他上思考的月琴應用,折返至月琴,綜合出一種在現代演出條件改變下、仍能不背離傳統的音色。這樣來回建構的音樂思考之路,使他的音樂更為誠懇厚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