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爾。
如果説文化輸出,英國已經很久不再和美國有能力一較高下了。有人將英國最近的國力比喻作老嫗和病獅,大有怒其不爭的意思。大概越是在這樣的亂世裏,人們越希望有所寄託,英國的流行音樂倒依舊百花齊放,雖然經濟沒有太多值得炫耀,近十年也出了些巨星。全英音樂獎是其中一個尺規,它沒有太多門類,也沒有太多門檻,無論新人有多新,無論你用什麼元素來裝點自己的作品,只要你在英國本土有那麼一種氣勢,很容易就可以入圍。
英國和美國的流行口味之差別,就好比香港和台灣的美食口碑一樣,兩地推崇的作品和偶像都不同。全英音樂獎是英國本土流行文化的一個窗口,每一年不論最後所有獎項歸屬是否有意外,多數得主都立足本土,叫好叫座。沒想到2010年,Lady Gaga攻陷了全英音樂獎成為最大的贏家,去年又讓Arcade Fire搶去不少風頭。今年,英美兩地不用有太多分歧,只要把票通通都給Adele就行了。
Adele和Lana Del Rey就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前者當年第一張專輯在英國獲得不少掌聲,無奈同期的Duffy佔儘先機,Adele在全英痛失獎座。第二張專輯在美國獲得的讚譽比在英國還多,出一首單曲就走紅一首,最後更在Grammy上滿載而歸。如今在全英音樂獎上大勝,頗有衣錦還鄉的氣勢。Lana Del Rey則由英國媒體一致讚好,口碑傳開之後,專輯在美發行也獲得不錯成績。而兩位女歌手在兩地獲得類似錯位式的待遇,也值得人研究。更別説前者的懷舊路線與後者漫不經心的Lo-Fi效果,都贏在無為而為,拿走了花巧的部分,反而大出風頭。
聲勢有別。全英音樂獎上Adele不可能一個人佔盡風頭,年輕的創作歌手Ed Sheeran也同樣獲得兩個獎項,已經可算重要贏家。他的《+》還沒獲獎就已經推出第二版,也是獲得了媒體和市場的雙重認可。相比美國人,英國人購買音樂實在有太多可能。提名的範疇從樂隊到個人,從搖滾到色彩斑斕的創作元素都讓人嘆為觀止。這不是一項項立好的名目,而是沉著地將許多得到歌迷認同的大碟放在同一個舞臺上,贏和輸都那麼明顯。
至於年度專輯的勝利,則讓Adele真正有走上神壇的可能。她扭轉了水星獎上的失利,贏了PJ Harvey那張沉重的反戰專輯,除了讓兩個獎項的定位更加明確之外,也進一步鞏固了Adele的流行地位。如果對美國人來説,Adele的Grammy意味著專業範疇的認可,那麼英國人對專業的定義就遠遠不止大賣那麼簡單。而Adele製造的商業奇跡,在英國以最安全的方式得到了肯定,也不得不説是一種英國特色。
多年之後,英國終於再度出現一個全球性的偶像,讓英國的流行音樂再次成為出口熱銷的産品,對這個霧氣沉沉的國家來説,是值得慶賀的好事。而外面的人看過來時,恐怕關注Adele本身多於關注全英音樂獎。人們或許關注美國流行什麼流行作品,但不太熱衷跟進這個島國上的大小娛樂新聞。一年一度的評論推薦將Emeli Sandé提了出來,放在公眾的眼前。但願聽眾不要又後知後覺,一定要經過什麼轟轟烈烈之後才發現又一個值得關注的名字擺在眼前。至於少男組合One Direction,觀眾的尖叫聲應該對他們來説比獎項更重要。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