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力文在黃龍洞廣場自然風光演出中
他的音樂精緻、純正、原汁原味,很容易被辨識。
他用美國鄉村民謠,簡單而富有生活氣息的歌詞,唱出自己在中國的故事。
他被人們稱作音樂鬼才,卻被學生們親切地稱呼為“大鬍子”和“大叔”。
一頂牛仔帽,一臉絡腮鬍,一把吉他,是他的標誌,他便是對張家界情有獨鍾的現代鄉村音樂之父——馬克力文。
今年,是馬克力文第二次參加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節,也是他第四次到訪張家界。聊起如何與張家界結緣,馬克力文把回憶追溯到2009年5月,他第一次參加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節,還在當年的國際鄉村音樂節上獲得了特別獎。談起今年再次受邀參加音樂節活動,他毫不吝嗇地翹起了大拇指,“參加的樂隊更多、氣氛更濃、場面更大!”
“張家界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這裡的人們十分友好,每次來到張家界,我都覺得像是回家了一樣。”馬克力文説出了他對張家界情有獨鍾的原因。為此,他還專門創作了一首歌——《張家界——天堂與樂園之間》。
“張家界是全世界共同分享的財富,是所有音樂家的夢境,他們唱歌跳舞盡情欣賞美景,張家界就是介於天堂與樂園之間的地方……”馬克力文將對張家界的喜愛之情全部融入在了這首歌裏,“我的家人都在美國,沒有機會來觀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了讓他們和許多沒有機會來張家界的人都能感受到張家界的魅力,所以我創作了這首歌。”
馬克力文的音樂致力於返璞歸真,渴望擺脫已經形成的好萊塢式的華彩和雕飾,回歸到藝術性和音樂性。他每一次來張家界,都渴望在大自然裏找尋新的靈感,獲得音樂上的突破,這也是他如此中意張家界美景的原因,“張家界風景獨特,在中國被很多人熟知,但張家界值得更多外國遊客的關注,除了繼續策劃大規模的國際行銷活動外,期望我的歌曲也能有所幫助。”
這位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雖已在中國呆了6年,卻是個不會説中國話的“中國通”。説到這裡,這位大鬍子的“中國通”有些不好意思,“我平常太忙了,要教書、唱歌、給雜誌寫文章,沒有空余時間來學習中國話,但我真的非常喜歡漢語。雖然我不懂得説漢語,但我總能找到合適的與人交流的方式,有時是音樂,有時大家在互相嘗試中也能搭起新的溝通橋梁。比如,我知道你們張家界有哭嫁的習俗,這個是我的學生告訴我的。”
“希望在2013年,我還能站在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節的舞臺上。”“張家界是大自然的奇跡,這裡的美景和鄉村音樂互相交融。如果有時間,我會為張家界創作更多的歌曲。”馬克力文的言談之中,不時總會流露出對張家界的讚美和依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