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網際網路巨頭頻頻試水雲音樂:唱片或將成歷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9 16:07:09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雲音樂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最近數周以來,Apple、Google等網際網路巨頭試水雲音樂的報道持續佔據各大媒體版面。所謂雲音樂,即是指將存儲在“雲端”的音樂內容在手機、電腦等多種設備上進行播放,無需拷貝到其他終端設備的資源共用模式。這是否意味著一個超越時空限制的音樂烏托邦即將成為現實?抑或資源的無限供給及“快餐式收藏”將導致音樂的去物質化與瑣碎化?

雲音樂來勢洶洶

無論是喜是憂,雲音樂已有風雨欲來之勢。

且不論來勢洶洶的Google Music Manager、iTunes Match、Amazon Cloud Player,單是“小字輩”Pandora網路電臺便已成功籌得數億美元的投資,該公司推出的“魔力音樂盒”可自動分析用戶偏好,創建個性化播放列表;Dar.fm最近推出的廣播電臺版TiVo(數字錄影)還具備快速索引及“拼貼”功能;Rdio、MOG、Napster、Rhapsody、Spotify提供的“海量訂閱”服務亦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勢頭。

然而,音樂的去物質化亦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極大地拓展了潛在觀眾群,加速了音樂的流動或者説提升了音樂的便攜性。另一方面,上述好處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若干後遺症:作為攜帶型音樂的最重要載體,智慧手機及MP3播放器的音質往往不盡如人意。又有誰曾暗自緬懷那古老的儀式——唱針劃過老唱片上的密紋,寬厚細膩的樂聲悠悠響起?如今,就連擁有一個獨立音樂播放器的念頭都是那樣不合時宜。簡言之,對便利性的追求壓倒了對品質的雕琢。

另一個難以估量的後果是,數字化音樂似乎喪失了藝術的“通靈寶玉”,正變得愈來愈瑣碎,愈來愈平庸。永續可用、無限供應、隨機選擇、差強人意的音質……人人艷羨的音樂烏托邦突然間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口袋歌”不過是智慧手機文件夾裏的某個符號,得來不費吹灰之力,刪去亦不用思前想後。如果説傳統音樂家是以打造超越生活的傳奇之作為己任的話,那麼數字時代歌手們的首要任務便是衝出液晶屏。

音樂將往何處去

日漸微薄的商業利潤、日益壓縮的生存空間……不可否認,錄製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然而,因特網所特有的互動性亦為音樂家提供了“主宰液晶屏”的良好契機。當Google用虛擬吉他logo來紀念美國音樂家賴斯·鮑爾(Les Paul )96歲誕辰時,世界各地的用戶都在用鍵盤、滑鼠或者手指來撥動吉他上的琴弦,並將自己的即興之作送入“雲端”。至於可模擬吉他、鍵盤、貝斯和錄音棚的智慧手機應用更是層出不窮。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