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
伊沙
1月2日晚,屋外寒風凜冽,詩人伊沙正在家窩著。電話響了。來電顯示,打電話的是鐘品,一個伊沙和搖滾巨星張楚共同的朋友。電話那頭,鐘品説,他在北京,正和張楚在一起。“我是張楚。最近好嗎?”“挺好的,你呢?”……“那過年回來好好聚一聚!”兩個人的口氣親切、自然。而上一次兩人通話,還要追溯到12年前。在伊沙發表《與小人絕交書》,正式與張楚決裂後,張楚曾打過電話給伊沙。“是的,我們的恩怨已經過去了。”昨日,伊沙平靜地説道,言語很柔和,再也沒有以前提及張楚時的決絕和慘烈。
恩怨記憶
■張楚“北漂”,第一個找上的就是老鄉伊沙。
■1987年到1989年,張楚到北京“北漂”時,一直和伊沙一起住在北師大內。
■張楚沒錢買琴,伊沙幾個人湊錢,甚至借債給張楚買了琴;
■張楚回西安,伊沙和蔣濤(經紀人)等人陪著張楚到處辦講座,推廣搖滾。
■在1991年發表的《一把吉他走天涯》一文中,伊沙如此寫張楚,“一位自黃土地上崛起的樂壇奇才,一個一把吉他走天涯的‘傳奇故事’”。
■1998年,正在西安辦《文友》雜誌的伊沙發表了著名的《與小人絕交書》,正式與張楚決裂。
■2008年,伊沙的小説《黃金在天上》出版。小説中的主人公漢唐其實就是張楚,另一主人公羅馬則是伊沙和鐘品的融合。
■2011年1月2日,伊沙與張楚和解。
回憶:
曾經是兄弟,不分你我
“張楚應該算是我的一個半同學。”深吸了一口煙,伊沙的思緒回到了多年以前。
伊沙嘴裏的“一個半”指的是中學和大學。因為在1979年到1985年的六年間,伊沙和張楚都在西安三中就讀。雖然不在同一班,但彼此間卻頗為投緣。而那“半個”,指的是大學。從1987年11月到1989年7月伊沙畢業,張楚到北京“北漂”時,一直和伊沙一起住在北師大內。
在伊沙眼裏,張楚一直都很酷,“那時,他還叫張紅兵,綽號‘紅薯’,長得又黑又瘦。”在初三那年,張楚曾幹過一件轟動全校的事情。當時,張楚同其他三名同學突然出走,説是去神農架追蹤野人。結果,因為扒火車,四個人被關進了三門峽少管所。還有一次,是在高中。伊沙記得,當時他們正在跑操,可是張楚卻站在隊伍之外,叼著一支雪茄嘿嘿傻笑,氣得帶隊老師破口大罵。“張楚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直到現在也是。嘿!”談及往事,伊沙帶著些微笑。
不過,中學其實是友誼的開始。對伊沙而言,真正屬於他和張楚友誼更加深厚的時間是在大學那兩年。張楚“北漂”,第一個找上的就是老鄉伊沙。於是,伊沙在北師大的宿舍內,總有張楚的一個床位。哪怕是自己睡桌子,伊沙也要把床給張楚留著,“我不能讓唯一的歌手去睡桌子。”
那段時間,張楚和伊沙一起去上課,坐圖書館,在學生食堂吃飯,一起看電影、話劇,逛美術館。這期間,張楚的音樂不為人所熟悉,伊沙等人就陪著張楚,挨個去拜訪音樂界的人士;張楚沒錢買琴,伊沙幾個人湊錢,甚至借債給張楚買了琴;張楚在北京“累了”,撤回西安,伊沙和蔣濤(經紀人)等人陪著張楚到處辦講座,推廣搖滾。“説‘焦不離孟’也不為過,我們曾經是兄弟,不分你我。”伊沙説。
決裂:
因為看不慣“小人嘴臉”
在伊沙畢業之後沒多久,張楚火了。圈內公認,張楚最好的作品都出自北師大時期,那段跟伊沙、鐘品、周魁等人在一起的日子。
畢業後,伊沙也在詩壇火了。他沒有忘記兄弟張楚,和文學圈內的朋友,用一篇篇文章將張楚推向了“神壇”。在1991年發表的《一把吉他走天涯》一文中,伊沙開篇第一句就是:第二次寫你了,張楚。“一位自黃土地上崛起的樂壇奇才,一個一把吉他走天涯的‘傳奇故事’”,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追捧之情,赤裸裸,一點不掩飾。
“當我終於/見識一個小人/就是身邊那個人……我們把你當作兄弟/你卻把我們看成朋友/再窮也分你一半的朋友/借錢給你買琴的朋友……”1998年,正在西安辦《文友》雜誌的伊沙發表了著名的《與小人絕交書》,正式與張楚決裂,在文化圈和搖滾圈掀起軒然大波。從追捧到惡語相向,7年裏,兄弟已經反目。“我説張楚是‘小人’,並不是説他使壞,‘小人’其實是‘小人嘴臉’,出名讓他迷失了。”伊沙説,出名之後,大家都説“張楚變了”。説這句話的人,是或多或少幫助過他的人,“我自己也有切身體會。”
1993年,伊沙去北京探友。那個時代,出門在外,基本都是“有親投親,有友投友”。伊沙第一個想到的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兄弟”張楚。可是,電話那頭,張楚毫不猶豫拒絕了伊沙借住的要求,至於安排住宿也是一句未提,“比起我,鐘品更‘慘’。想當初,他為張楚打架,被揪到派出所關過,可謂生死之交。他到北京想約見張楚敘舊,同樣吃了閉門羹。”
張楚也曾提及,在《與小人絕交書》刊出後,他曾打電話給伊沙,表示他身在娛樂圈,沒有辦法。伊沙説,都説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可能過了,但受人滴水之恩當滴水回報,起碼是一種公平,可是張楚“六親不認”了。
2008年,伊沙的小説《黃金在天上》出版。小説中的主人公漢唐其實就是張楚,另一主人公羅馬則是伊沙和鐘品的融合。書中,羅馬和漢唐決裂,伊沙説,他其實就是用這本書和張楚做個了結,“一刀兩斷,你是你,我是我。”
和好:
朋友撮合,時間抹平了傷口
“這麼多年,一眨眼就過去,太殘酷了。”伊沙説。“殘酷感覺也挺好的。”電話那頭,張楚一如既往的“酷”。兩個人很默契地沒有談及過去,只是談了一下近況。在獲知張楚過年將回西安,伊沙表示約幾個好友到時一聚。張楚欣然同意。1月2日晚的這次通話,雖然只有5分鐘,鐘品、周魁等人卻整整等了12年。
接到記者的電話,《黃金在天上》裏華為為的原型、張楚和伊沙共同的好朋友周魁很高興。周魁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朋友們一直在努力,希望他們能和好,可是一直沒成功,“這兩個人都非常優秀,是朋友們的驕傲。期待春節聚會那一刻。”對於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鐘品等也表示已經過去了,不好説太多,不過“張楚當時確實有點過了。”
伊沙坦承,這幾年,朋友們製造了很多機會,讓他和張楚和好。2002年,張楚回西安後,朋友蔣濤組織了幾個朋友一起聚會。到了吃飯的時候,大家特意安排張楚和他坐在一起,但還沒落座,他就獨自離去。這次通完電話後,他一個人坐在沙發上,靜靜地坐了許久,已經被他塵封的一幕幕如同電影鏡頭一般閃過,“在西安的咖啡廳一起喝葡萄酒,在北師大空曠的操場一起唱歌……”“生活中有醜惡,亦有美好,新年第二夜,張楚給我打了個電話,我們在長達十多年後,一笑泯恩仇!這幾日我在部落格放他的歌,紀念我們終於找回來的情義,我承認他是個好的音樂人,望他早日找回當年之勇!”當天晚上,伊沙發了一條微網志,告訴大家,他和張楚和好了。
伊沙用“時間很偉大”來形容這次通話,“山不轉水轉,人的心理也一直在變。恩怨不一定要立即解決,交給時間或許更好。曾經因為關係太好,太過在乎,而導致決裂。將來,我和張楚依舊會是兄弟,只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好朋友,不一定要天天泡在一起,多在思想和感情上做交流,會更好。” 本報記者 吳成貴/文 陳團結/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