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怒放”搖滾英雄演唱會將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眾所週知,1994年“魔岩三傑”與唐朝樂隊,在香港紅磡那一場長達三個半小時無懈可擊的演唱會,曾經震動了整個華語世界,其影響力綿延至今,對其的討論在最近幾年還時長見諸報端。如今回憶起來這一切,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經典很難複製,因此騰訊音樂特約樂評人幫您分析其中的奧秘!
汪峰、鄭鈞、朴樹
騰訊音樂樂評人小櫻:怒放的搖滾樂裏有被期待的問題
“怒放”不是隨便把幾個搖滾明星抓到一起就了事的拼盤演唱會
“怒放”是一個很搖滾的名詞。它可以是鄭鈞的一張專輯,可以是汪峰的一首歌,可以是郝舫的一本書,他們都跟搖滾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它還是一個演唱會的名字。
一年前,汪峰剛出了他的新專輯《信仰在空中飄揚》的時候,在與他面對面的訪談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生活狀態:頻頻的參與同一首歌、被外界認為是“晚會歌手”,外表也越來越像“偶像派”路線的Bono,但心中的搖滾血脈依然奔騰。即使當年從鮑家街單飛,要背負多少的壓力,但依然保持音樂上的獨立自省——就算沿途有彎路,就當這是曲線救國吧。
汪峰正是“怒放!搖滾英雄演唱會”參演明星們的一個典型。無論是更疊了吉他手的唐朝、早已不是那個主唱的黑豹、發福了的何勇、轉型玩電子但一直新專輯難産的張楚,還有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越發地帶著禪意、也就越發地遠離了搖滾樂外在形式的許巍,甚至是那個內向的、仿佛永遠長不大的男孩朴樹,他們的身上都存在著這樣的共同點:無論外面的世界變化成怎麼樣,無論自己的處境有何變化,無論自己是否還是外界眼中的搖滾英雄,他們的音樂依然真誠,歌中的世界依然真實可觸摸——而這些正是搖滾樂拋離形式外的核心價值。
其實我真的很羨慕你。時代在變,但這麼一群搖滾老炮們依然沒變。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是叱吒一時的亞文化代表人物;但在2010年,似乎年輕的一代更喜歡Carsick Cars、Joyside,再或者是後海大鯊魚、Subs等。年輕的樂隊們更加的西化,更加地無負擔,更加地聽起來不像是中國的樂隊。反觀這些搖滾先驅們隨著年歲的漸增,卻讓人感覺他們沒多少地與時俱進,他們不懂網際網路上的行銷和口碑傳播,不會玩Myspace,不會玩推特或非死不可,他們還是很固執地停留在以往的那種只關注音樂本身的行為習慣,當然這是音樂人的本業,只不過在現在面對著數字音樂蜂擁而至的雲試聽和P2P下載,大家都必須採取相應的對策。因此,當你聽到鄭鈞新專輯《長安長安》的時候,總會覺得那麼地格格不入,而是上個世紀的産物了。
北京各場館每年都有大小的搖滾演唱會上演,宏觀上看,“怒放”也是其中之一,但“怒放”不是隨便把幾個搖滾明星抓到一起就了事的拼盤演唱會。當然,它龐大的明星陣容會讓你瞬間有暈頭目眩的感覺,卻很容易忽視了他們對於中國搖滾樂發展歷程所具有的坐標意義。單純的懷舊和集體回憶是這麼一個主題,看看中國搖滾樂是怎麼走過來的確實是一個主題,大家聚在一起扭大吉他失真,熱熱鬧鬧地吼幾聲,過後再恢復平靜,這也是一個主題。但我希望“怒放”的意義不僅在於此。在中國搖滾樂短短的二十年裏,我們的搖滾明星、經典作品還是太少,而每個音樂人個體的高峰期也太短,在光芒背後總是伴隨著許多遺憾;且在網際網路時代襲來後,中國搖滾樂明顯地斷開了兩截,80後的樂隊們直接師承于美國六七十年代搖滾樂,而非是中國本土的搖滾樂先驅們。這些都是中國搖滾樂存在的問題。儘管我們無法要求一場演唱會能解決什麼,但必須要引起大家思考些什麼,思考中國搖滾樂從哪來,往哪兒去,在特殊體制內中國搖滾樂是為了什麼。
這些疑問都是應該被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