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內譽為極具象徵意義的上海自貿區第一場拍賣會原定於11月16日舉行,但近日據業內人士透露,這場“自貿區首拍”將被臨時延期至11月24日,拍品也將被大規模調整,具體拍賣內容以拍賣時的拍品為準。
據悉,本場拍賣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由於和國內其他地區的拍賣活動相比,自貿區內所有拍賣都是保稅拍賣,只要拍品不出自貿區就可免征6%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業內人士坦言,首拍推遲或與拍賣籌備時間較短且拍賣行經驗較少、對“首拍”定位把握不準等因素有關。
業內對於上海自貿區對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影響的討論早在自貿區成立之前的幾個月就已經開始升溫,不過,9月初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公佈《中國(上海)自貿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以後,多項對於自貿區藝術市場的限制性政策讓此前眾多期待落了空。不過,即使大多數願望未能實現,但上海自貿區內對於藝術品拍賣的保稅政策仍然引起了國內外的不小關注。
據了解,原定於11月16日舉辦的首拍上原本將有227件拍品亮相,估價近2000萬元,承辦方上海品藏拍賣有限公司總裁葉青透露,首場拍賣會的拍品分為繪畫、鐘錶、珠寶、歐洲古典傢具四大類,主打西洋藝術和奢侈品,“和國內其他拍賣行相比,自貿區內的所有拍賣都是保稅拍賣,節省6%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成為我們最大的優勢”。北京商報記者計算發現,如果買家在自貿區內拍到了成交價1000萬元的拍品,在自貿區中保存、轉手或直接運送出境等,可免交230萬元的稅。
對於上海自貿區“首拍”延期的消息,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並不意外。
有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自貿區內保稅拍賣藝術品的模式嘉德、保利等大拍賣公司還未開始嘗試,證明這種方法還需要充分地和相關主管部門溝通,深入研究適合保稅區的拍賣主題等,作為此前經驗並不豐富的“首拍”承辦方可能還存在對這場拍賣的定位不夠準確等問題。
另外,對於藝術品保稅拍賣,目前行業內還存較大爭議。有藏家抱怨稱,藝術品拍賣買家遍佈各地,如果自己不住在上海自貿區內,難道買家拍下藝術品後還要在自貿區內專門建立個倉庫保管藏品?而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也表示,“保稅”目前更適合工業産品,即原料從國外進口之後,直接在保稅區內加工然後馬上出口,藏家拍下藝術品後如果只能把藝術品放置在保稅區內,並不利於拍品的轉手、出售,而且上海自貿區內倉庫的保管條件未必能達到保存藝術品的要求,但存儲費估計並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