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50個香港收藏家所貢獻的香港底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7 12:16:57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從開埠初期的漁村鄉土,到現今廣廈林立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的城市歷史,曾經被如山的文獻和巨著描繪過,但再跌宕的文字,也不及照片、文物、繪畫這些有形的視覺標本般生動直觀。正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收藏五十年——故人故事”展覽,就是一部用人、物、畫寫成的立體版香港史記,它繞過“正史”中宏觀晦澀的長篇大論,著眼于香港歷史的罕見細節,把香港從鄉野故土到經濟熱土的變遷軌跡,以點帶面地呈現出來。

這樣一部精心集結“圖錄、文物”的大型展覽,不僅僅出於香港藝術館成立五十週年的“紀念意義”,更多是對整個香港的城市歷史文化、半個世紀以來與這座城市交織纏繞的人和事,所作出的回眸一瞥和快速掃描。而支撐這一展覽的所有元素——收藏家、藝術館收藏制度、相關文獻的札記與存留……是一場香港收藏文化、收藏生態的極限演出,也讓香港首次具備了使用“世紀”這個時間單位策辦展覽的資格。從這些跨越半個世紀的生動的收藏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香港人的收藏自覺。

這些物件,顛沛流離、兜兜轉轉,終於與21世紀的香港觀眾重逢

或許,“睹物思人”、“睹物思情”這兩個關鍵詞,正是本次“收藏五十年——故人故事”展覽的主旨所在。南都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眾多展品,除了部分明末清初的大師手筆、瓷器物皿之外,其他的恐怕還夠不著“珍貴文物”的定義。但這些不算奢侈的展品,卻偏偏是啟動香港歷史記憶的特殊按鈕。

譬如,“外銷畫派”這個19世紀末期在香港、澳門、珠三角等地極其活躍的藝術門派,罕見於香港的歷史文著之中,卻唯獨在本次“收藏五十年”系列展覽的“歷史繪畫”板塊中“集體亮相”。這些由中國畫師繪製而專供輸出國外市場(歐美)的作品,幾乎營造了中國藝術的首批“出口貿易”,而提供“出口”碼頭和平臺的恰恰是當時開埠不久的香江。這些“外銷畫”,有的是昔日香江的風景再現——漁舟、村落、旗袍披身的清末商賈與碧眼卷髮的西洋顧客正在醞釀一樁樁大筆交易,還有幾筆素描畫成的豐臀體胖、全身垂滿挂飾的貴婦人,就像一幅中國版的《蒙娜麗莎》……明暗對比、高光對比和焦點透視等西洋技法,當年的香港畫家已可信手拈來,是一個時代中國繪畫水準的尺規。而值得慶倖的是,它們如今還能擱放在現代化的香港藝術館裏,與21世紀的觀眾邂逅。

“外銷畫”是香港繪畫文化的一個片斷和剖面,而“外來名人畫香港”也是留給港土的另一份視覺瑰寶。1995年,當時年近八旬的著名畫家吳冠中在維多利亞港凝望這片深情的洋面,忽然被遠處貼滿跨國品牌標簽的大廈投影過來的現代化景象觸發了寫生之欲———只有寥寥數筆的速寫水彩“草稿”,成為吳冠中與香港共通的、也是唯一的視覺記憶。“吳冠中晚年向香港藝術館捐出了很多作品,他已經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他的歸屬感,以及他與香港這座城市的微妙聯繫。”香港藝術館二級助理館長、現代藝術板塊負責人林向盛如是説。

“收藏五十年”系列展覽中的展品,有的是因戰亂而失而復得的文物;有的是香港資深藏家的“壓箱之寶”;有的是誕于香港,後又在海外藝商中“幾易其手”的稀缺之寶,看著這些歷史悠久而又保存完好、打上“香港”烙印的展物,就仿佛看到了它們顛沛流離、兜兜轉轉的生命軌跡。但也正因為某種共同地域文化基因的感召,它們,最終還是在這片1104平方公里的故土上重逢、集結。

這些人,用個體之軀對香港展品完成了一次次“搜救”

除了“藏物”外,“人物”也是“收藏五十年”展覽的另一個主角。斗轉星移,許多參展物件的監護人已經作古,只有片語只言的民間傳説、江湖史話能夠讓這些香港收藏史上的經典人物,倒映在人們的腦海中。

譬如,收藏了多幅“外銷畫”、卒于1926年的嗻打爵士,恐怕連自己也沒想到當年“附庸風雅”的收藏品會在80多年後成為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珍貴記憶。他的所有藏品,都刻上過“嗻打爵士捐贈”的字樣,因此,即使他的展品後來因戰爭因素散落在世界各地,香港的收藏工作者、歷史工作者也能通過這串特殊的“商標”把眾多“遺珠”按圖索驥地尋回。而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過任何一張照片的嗻打爵士,他的長相、風度、衣著方式,也激發著很多香港收藏愛好者的翩翩聯想。

在香港收藏名錄上“榜上有名”的劉作籌、羅桂祥、周綠雲等則用畢生精力整理了具有自己個人標識的藏品體系。譬如香港虛白齋已故主人劉作籌,收藏了 600多項明、清時期的珍貴書畫,而這些國寶,恰恰是他昔日遍訪香港街頭,將地攤檔上賤賣的文物一件件高價購入所得。他用個體之軀完成了一次次對國寶的 “搜救”,許多國寶文物才不至於孤懸海外,流離失所。

而更多的“搜救”工作,正在被更多的香港基層收藏人士接力。很多名不見經傳的收藏人士,一旦發現身邊生活圈子中出現“寶物”,便會馬上向香港藝術館 “報料”——這種即興式、自髮式的民眾參與,也成為“收藏五十年”系列展覽的一部分助力。正如本次展覽導覽負責人劉湘瀅所説:“我們並不是刻意地召集市民提供展品,但他們往往給予超出預期的積極回饋。”所謂“收藏五十年”展覽並不僅僅是收藏家的狂歡,亦不僅是“50人在50年內的收藏故事”,市民的積極參與,使“50”這個數字已經被拓增到“成千上萬”,一個靜止的、過去時態的回顧展,因為“人氣值”的飆高,竟已升級為一個動態的、進行時態的大型藝術活動。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