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嘉德20週年慶典春拍“中國油畫雕塑專場”上,徐冰裝置作品《背後的故事-7》最終以650萬元的價格落槌,含佣金成交價為747.5萬元。源於西方的裝置藝術在中國發展了近30年,如今國內已經有了許多職業裝置藝術家,不少裝置作品受到了國際藝術界和國際市場的認可,然而國內裝置藝術市場卻一直低調、冷清。對於近兩年國內拍場出現的成交價過百萬元的裝置作品,一些業內人士更是認為僅個案而已,不具備太大參考價值。什麼原因影響了國內裝置藝術的市場?裝置藝術何時才會迎來市場轉熱的那一天?
體量龐大卻是小眾收藏
裝置藝術始於上世紀60年代,在短短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時髦的當代藝術門類,在西方已經有獨立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許多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然而,回首近30年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從藝術自身、市場、收藏、媒體等各個方面看來,裝置藝術一直處於被邊緣化的地位。業界還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則笑談,足以説明裝置藝術在國內的“小眾”:某大型拍賣行推出一件燈光裝置作品,因原作尚在國外展覽,倉促之下拍賣行以照片代拍;這件作品拍出後,原作到貨了,卻遲遲無人來領;經詢問才知,因照片拍得唯美,買家以為買的就是照片,全然不知自己拍得的是裝置藝術。
國內裝置藝術收藏為何如此小眾?“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裝置藝術對運輸、儲存、陳列、維護等都有嚴苛的要求;二是因為大型裝置不容易轉手、變現;三是裝置材料具有特殊性。”AMRC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執行總監馬學東對記者説。據了解,相較于傳統的架上藝術,裝置藝術可謂體量龐大,需要藏家有足夠的財力為裝置作品安家、維護;而對於裝置藝術的收藏價值,目前也無固定的標準和尺度,且裝置藝術本身創作時間長、創作成本高、售價不菲,如果從投資的角度考慮,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此外,很多裝置作品所採用的材料並不能保存很長時間,藝術家更多的是想表達作品所承載的觀念,這些都為收藏帶來了不利因素。
“對於包括裝置藝術在內的這類非傳統拍品,我們所擬定的目標群體不是個體而是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競拍人都會非常清楚,這件標的不是今天買過來明天就要拿去賣掉的,而是作為一個相對永久的收藏,放置在那裏,充分發揮其價值。”上海泓盛拍賣業務副總經理孫佩韶認為,不同於傳統拍品,裝置藝術作品主要針對的是機構收藏。2012年,上海泓盛將徐冰在滬申畫廊的展覽項目“地書項目”作為整體以一項拍賣標的進行打包拍賣,包括書、影像作品、裝置作品等十幾大類,該項目最終成功以650萬元落槌,據悉,購買該項目的正是上海的一家美術館。
品質決定拍賣價格
自2006年中國嘉德拍出國內首件拍賣價格超百萬元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作品(肖魯《對話》,231萬元)以後,國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拍賣公司試水裝置藝術,每年的春秋兩拍均可見裝置藝術作品的身影,然而與這期間中國油畫作品價格的飆升以及中國裝置藝術家作品在海外二級市場受到的追捧相比,國內的拍賣結果有些差強人意,成交價從幾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個別作品甚至遭遇流拍,這也讓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國內裝置作品的價格不穩定,並因此不看好中國裝置藝術市場。
“去年,徐冰《地書》項目的估價是650萬元,這是包括拍賣公司、畫廊在內的好幾個專業的團隊共同研究探討給出的一個金額,最後《地書》也成功地以這個金額落槌,説明這一估價是受到市場認可的。其實從2012年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了非常理性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這件作品的成交説明我們給出的價格是非常合理的。今年秋拍,泓盛還將推出藝術家毛同強的大型裝置作品《地契》,這件作品是由1300余件各個時期的地契組成的,耗時3年多完成,我們綜合多方面的考量給出480萬元的估價,也是非常合乎市場的。”不同於一些人認為裝置作品拍賣價格不穩定,孫佩韶認為,包括裝置作品在內的非傳統類別的拍品價格其實相當穩定。
通過分析近幾年的拍賣數據也可以發現,儘管國內裝置藝術拍賣市場整體狀況不甚佳,但優秀的藝術家作品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一直很穩定。以徐冰的裝置作品為例,近10年,他在二級市場成交價最高的5件作品中有4件為裝置作品,分別為2013年中國嘉德拍出的《背後的故事-7》(747.5萬元成交),2012年上海泓盛拍出的《地書》(747.5萬元成交),2008年香港蘇富比[微網志]拍出的《鳥飛了》(683.8萬元成交),以及2012年中國嘉德拍出的《魔毯》(529萬元成交)。
“國內拍賣行對這一類型拍品上拍得的確比較少,我們上拍這種非傳統類型的拍品也並非出於拍賣行的喜好,而是因為確確實實有市場的需求。當然,並不是説拿來一件裝置就可以上拍,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公開推薦給藏家的作品其實寥寥無幾。在選擇這類拍品時,我們會從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社會價值等各個方面來考量。比如徐冰的作品追求一種‘普天同文’的理想,他的作品充滿了文化底蘊;再如,毛同強借用地契自身的文本價值、歷史價值來言説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變遷與土地之間形成的內在密切聯繫,是非常具有現實性和啟發性的。這些優秀的作品所傳遞出來的資訊已經超越了平面的表達。”孫佩韶對記者説。
裝置藝術期待騰飛
“相對於油畫、水墨等藝術門類,裝置多媒體還處在一個等待騰飛的狀態。”對當前國內裝置藝術的現狀,知名策展人、評論家魯虹評價説。2012年,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整體表現不佳,但一直低調、不受青睞的裝置藝術創作和展覽卻表現出了特有的活力,縱觀整年度的當代藝術展覽,裝置最為吸引眼球,這也讓業界看到了裝置藝術市場未來厚積薄發的希望。
“《地書》項目的順利成交已經讓大家看到年輕的收藏群對於新觀念的收藏項目的接受能力,這不僅顯現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希望,也展現出中國收藏家越來越國際化、前瞻性的成熟眼光。隨著國內的藝術收藏群體越來越專業,市場會越來越細分,不會局限于傳統的品類,這也是國內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趨勢。其實我們從五六年之前就開始針對包括裝置在內的非傳統類別的藝術品市場進行開拓了,因為裝置、影像……這些都是當代藝術非常重要的部分。我相信國內市場會慢慢跟上國際的步伐,從個人收藏到集體收藏,走向更加專業的狀態。”孫佩韶表示。
“中國當代裝置作品的藝術語言越來越多元化、國際化,並不斷有創新的理念和具有影響力的作品誕生,這使得業內的價值認同不斷提高。相信未來數年,中國裝置藝術的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近些年藝術衍生産品的逐漸走俏以及當代藝術與時尚商品之間呈現出的跨圈綜合趨勢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裝置藝術還可以與更多産業合作進行市場開發。”一位楊姓藝術推廣人這樣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