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3年在廣州舉辦的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算起,藝博會在中國內地恰好經歷了20年的發展歷程。這20年,國內藝博會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辦越大,從起初“一枝獨秀”發展到如今“百花齊放”,參觀人群也從最初的寥寥無幾變為現在的熙熙攘攘。然而,盛裝妖嬈、人頭攢動的背後,國內藝博會仍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更無法和國際頂級藝博會相媲美,不少業內人士將此歸咎於國內市場起步晚、不夠成熟這一“無法言説之痛”。階段性落後已是事實,國內藝術博覽會該如何調整以適應“先天不良”的本土藝術品市場?
現實轉變:從“國際化”到“本土化”
藝博會來源於西方,正如其名ART FAIR,藝博會是如同集市、交易會一樣把藝術品集中在一起,面向藏家集中展示、銷售藝術品的展覽與交易體制。在西方,對於藝術品市場上的上層買家而言,參加藝博會已經取代在拍賣行競拍,成為其最重要的活動。因而,國內藝博會大多在舉辦之初就將向西方看齊作為發展方向,“國際化”也成為不少藝博會策劃者心中的理想。比如,2004年在北京舉行的CIGE(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從一開始便主打國際牌,諸如紐約高古軒等老牌畫廊都曾參加過這一藝博會,直到2009年第六屆CIGE上,國際與本土參展畫廊比仍為7︰3;每年9月初開幕的上海當代藝博會也一直以“亞洲高端”自居,參展的費用基本都以歐元結算,且連續四任總監都是對於藝博會頗有執掌經驗的外籍人士;每年11月初舉辦的上海藝博會,也曾懷揣國際化的夢想,要打造亞洲最大的藝博會,並屢屢帶來一些國外新畫廊。
然而國際化之路並不好走,高額的關稅、審查制度等因素使得國內藝博會的國際化道路一路坎坷,誠實地面對本土現狀與“國際化”之間的差距,回歸本土的多元化經營成為國內藝博會的現實選擇。從第七屆開始,CIGE轉變策略,由本土畫廊來撐場面,參展的50余家畫廊中近七成為本土畫廊,在去年的CIGE上,本土和國際畫廊比為5︰1;上海藝博會也逐漸打出了平民藝術博覽的旗號;藝術北京則在去年將藝術北京·當代和藝術北京·經典合併,並明確地表明瞭“立足本土,完整亞洲”的理念。
“之前我們提過‘完整亞洲,關注全球’,但其實在完整亞洲之前應先完整中國。我們現在不應和香港的、巴塞爾的藝博會做比較,其實把東西方的畫廊或藝博會放在同一空間用同一標準去對比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只有那樣的環境才會結出那樣的果實。對目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而言,‘國際頂級’並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們更需要適合市場的畫廊和藝博會,適合才最重要。”藝術北京負責人董夢陽對記者説。“今年藝術北京的海外參展機構仍是1/3,我們不強求有多少國外、國際化的東西。中國藝術品市場指望幾個外國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或者説今天中國人很難一下子接受外國藝術,雖然他們來了,但是大家不認識、不認可。所以我想還是從本土畫廊、本土藝術開始做起,讓大家一點點接觸他們願意的、能夠接受的藝術。這是個開始,但最後一定不滿足於此。現在我只想為本土、為這兒的人們做一些事兒,我們有責任把這裡的事情做好。如果能夠完成,那已經是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了。”董夢陽表示。
“沒有做好‘本土’,‘國際’也只是夢想而已。”首任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認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本土化的問題,我想本土化過程中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既然是本土化就要辦得有特色,雖然是關注本土的,但視野是面向國際的。只藝博會有把本土做好了,國際上優秀的藏家和機構才會進來。中國藝術生態在建構的過程中需要各方面力量,其中藝博會的力量非常重要。國內藝博會雖然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藝博會的總體規模在擴大、品質在提高,參觀人群的品質也在提高,這就是希望。”
借力拍賣:內地藝博會的無奈之選
在西方,藝博會是將藝術圈一級市場的産業形式與環節同時聚合在同一個平臺上,參展畫商在展品素質、銷售速度、付款速度上,都與拍賣行旗鼓相當,這些因素吸引了原本可能出現在佳士得或者蘇富比夜拍上的藝術品。頂級畫廊基本都在藝博會設攤,因為最好的藝術博覽會能吸引最好的藏家,而藏家參加藝博會則是因為頂級畫廊都在此設攤。然而在國內,拍賣公司也會出現在一些藝博會上,如此“中國特色”的藝博會也受到一些業內人士詬病,認為既然藝博會是以一級市場為主角的平臺,就該徹底地把一級市場龍頭老大的角色扮演好,旗幟鮮明地扶持畫廊。
“全球各大成熟藝術品市場中都是一級市場佔主導地位,但在中國,卻有至少七成市場被拍賣行掌握,畫廊發展緩慢。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規模已全球第一,全球十大頂級拍賣行佔據5席,卻幾乎沒有世界級畫廊,更不要説藝博會。藝博會在內地普遍遭遇水土不服。其中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內地以拍賣為代表的二級市場非常強勢,強烈衝擊著畫廊、博覽會構成的一級市場。一級市場的突圍、發育問題,也許正是藝博會要在中國辦好的核心問題。”面對藝博會上,畫廊、拍賣行共處一室的現狀,藝術品市場研究學者西沐曾指出。
“目前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混雜是不專業的表現,但這也是無奈之舉。國內許多藏家對一級市場不夠了解,特別是那些先從二級拍賣市場接觸到藝術品的客戶,他們對畫廊是陌生的。讓拍賣公司出現在藝博會上,相互借力,在目前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是不夠專業。只有有一天一二級市場完全區分開來,畫廊和拍賣行才能夠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程昕東認為,拍賣行出現在藝博會上實屬無奈之舉。
“中國藝術品市場尚沒有嚴格地界定一級市場、一級半市場、二級市場,可以説還是‘一鍋粥’的狀態,所以我們今天不能完全遵循別人的道路。在藝術北京上可以見到拍賣行的身影,因為我想因地制宜地做,希望利用拍賣行的影響力來讓大家關注一級市場,當然我們也會控制拍賣行的展位,不能太喧賓奪主。我們希望讓藝術圈各環節,包括畫廊、拍賣、媒體、展覽、非營利機構、衍生品、贊助商等都能在這個平臺上共聚一堂,相互交易與交流。我相信中國有一天一定會一二級市場很分明、各司其職。但在界定還沒有那麼清晰的今天,我們仍處於一個廣泛撒網的階段,總想一步就與國際接軌是不現實的。”董夢陽對記者説。
問診未來:路子還要慢慢地趟
去年,國內藝術品市場顯露疲態,一級市場同二級市場均遭遇了諸多發展困難。在此背景之下,國內多家藝博會2013年的計劃遲遲未能公佈:往年總搶在藝術北京之前舉辦的CIGE不久前宣佈,2013年CIGE將暫定延至9月;而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變動則更為直接——由於前幾屆的承辦方合同到期,新東家仍在尋覓當中,今年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具體舉辦日期也就變得遙遙無期。更有傳言稱,今年的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由於招商工作進展緩慢,極有可能取消。有別於雙年展,藝博會更加關注市場與銷售,匯聚了各大畫廊、各種藝術新潮和新人新作的藝博會就像一張市場晴雨錶牽動著業界的神經。逢此市場調整之期,藝博會該如何走向未來?
“未來我們的工作不是往前衝,而是往回走,把服務各方面做細緻,抓細節、摳品質,只有求品質才能贏得市場,才能贏得信任,才能贏得未來。今年藝術北京的規模沒有擴大,大概有將近100家機構出局了。報名的畫廊越來越多,藝博會就可以把門檻越提越高,這樣會贏得聲譽,讓真正可以為伍的人在一起。巴塞爾藝博會每年從近900家申請的畫廊中間選300家,那是多麼令人愉快的,但這是人家經歷了近50年的歷史形成的品牌。我們的路還很長,慢慢來吧。”董夢陽説。他坦言,8年來,藝術北京的門檻也在“水漲船高”,參展畫廊一需要具有代理機制,二需是推動型的畫廊。
對於藝博會而言,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訴求,儘管伴隨市場的逐步成熟和經驗累積,有些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但國內藝博會仍需摸索很長一段道路。“藝博會只是一支力量,有些事情憑我們一己之力不可能做到,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催生更大的能量。”對於國內藝博會的未來,圈內人這樣企盼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