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記明代《蒙古山水地圖》手卷亮相保利春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5 13:37:4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憑著多年的研究積累和工作經驗,自徵集回這幅“畫”起,易蘇昊同志感到它不是一件普通的“畫”,就下決心一定要搞清楚。因此圖在有鄰館時秘不示人,所以在日本沒人研究過它,而國內對其更是一無所知。時間一晃兩年過去了,可對“青綠山水手卷”的鑒定卻毫無進展。這件“手卷”是一幅山水畫兒呢?還是一幅地圖?如果是畫兒,那麼它是何時、何人畫的呢?如果是地圖,它又是一幅什麼內容的地圖呢?這些問題像石頭一樣壓在易蘇昊的心頭。正在“青綠山水手卷”鑒定、研究工作陷入停擺迷茫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世民同志傳來佳音,他告訴易蘇昊同志,一位名叫林梅村的北京大學考古係年輕教授對於古代西域很有研究,不妨請他來作專題研究。易蘇昊同志聞得此訊頓有柳暗花明之感。在王世民同志的引薦下,2004年1月,易蘇昊與林梅村兩人見了面,之後,林梅村先生欣然接受了易蘇昊同志的委託,開始著手研究這件“青綠山水手卷”。

林梅村曾經師從季羨林、宿白、馬雍、蔣忠新等著名學者,早年任職于中國文物研究所,1994年起在北大考古係(現為北大考古文博學院)主講絲綢之路考古。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他對於《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的鑒別與研究,首先得到了宿白先生的充分肯定和一定的具體指導,鼓勵他儘快拿出研究成果。經過長達近八年時間的潛心研究,搜尋了數百種中文、日文、西文文獻資料;並通過參與幫助中央電視臺攝製《1405——鄭和下西洋》、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蒙古高原考古隊等工作,林梅村教授實地考察了東南亞、中東、土耳其等國的鄭和史跡以及蒙古國匈奴、突厥、蒙古汗國遺址和文物;又多次到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台北故宮、中國香港、日本東京、義大利等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尋找線索;還拜訪了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屈志仁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尹吉男教授、上海博物館單國霖先生等專家學者;誠邀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徐文堪先生、上海圖書館許全勝先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吳平教授、台北故宮博物院盧雪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先生、任超先生、魏正中先生等幫助,以及得到馬鍵、蓧原典生、盛潔、李高峰、沈勰等北大博士生、碩士研究生、留學生等幫助搜尋資料,披沙揀金,最終撰著成《蒙古山水地圖》一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先生題寫了書名,由文物出版社在2011年9月出版了。

我有幸認真閱讀了《蒙古山水地圖》一書,被林梅村先生嚴謹治學的精神所感動,也被我們祖先在明代所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識所震驚。

《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縑帛設色,為中國傳統手卷式地圖,原圖應長40米,從嘉峪關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城),堪稱明代絲綢之路地圖。此圖有兩個明代刻本:一個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收入馬理等人纂修的《陜西通志》;另一個是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刻本《西域略圖》,收入明代無名氏《陜西四鎮圖説》,《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為《西域土地人物圖》等各種版本的母本。後來此圖流落民間。

林梅村教授根據這些文獻資料考證出,現存的《蒙古山水地圖》手卷應繪製于明嘉靖三年至十八年之間(1524——1539年),且現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另外的四分之一、有近十米長的部分則被人割去了,地理範圍應是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城)。現圖為30.12米,從嘉峪關到天方(今烏沙地阿拉伯的麥加),211個明代地域名。圖上題簽雖被撕掉,但圖背面有尚友堂題簽“蒙古山水地圖”。尚友堂為明清著名書坊,曾因刊刻明代小説家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聞名於世。所謂“蒙古”實乃稱雄歐亞大陸的蒙古四大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金帳汗國)的後續王朝。如果説《鄭和航海圖》(即《武備志·航海圖》)是明朝與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實寫照,那麼《蒙古山水地圖》手卷則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兩者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

《蒙古山水地圖》手卷從一件秘藏的不被世人所知的“青綠山水手卷”,塵封幾百年後,經過林梅村先生近八年的披沙剖璞,尤其是在台北故宮發現了此圖的宮中彩繪抄本,這個抄本為明代兵部或禮部用圖,證明《蒙古山水地圖》原本為嘉靖皇帝用圖。這是21世紀中國文物考古重大新發現,被專家稱之為唯一能與現存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中世紀世界地圖《伽泰羅尼地圖集》(1375)、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圖》(1389)、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藏朝鮮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世界四大地圖相媲美的大地圖,讓人無比的興奮!《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的問世,必將推動絲綢之路歷史、考古、語言和地理研究的深入,為當今中國學術乃至世界學術開闢一個新的學術天地。

林梅村先生為了搶救這件“國寶”,盡心竭力,耗時長達八年的時間,孜孜矻矻,其嚴謹態度和科學精神,堪稱文博界的楷模,顯得難能可貴!

現在文博界很多專家都在為文博事業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著,還有很多專家近幾年,用他們淵博的學識,在文物藝術品市場上為國家搶救出眾多的國寶。諸如,1993年著名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馮先銘兩先生從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以120萬港元購回的大明成化“青花庭院文物蓋罐”,此種蓋罐現在世界僅存四件,兩件在美國博物館無蓋,一件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為殘件無蓋,保存完整又帶蓋的僅此一件。1995年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徐邦達先生力主從北京翰海拍賣公司以1980元購買的北宋張先《十咏圖》手卷。2002年啟功先生力主從中貿聖佳拍賣公司以2999萬元購藏的米芾《研山銘》手卷。2003年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鑒定家蕭燕翼先生力主從中國嘉德拍賣公司以2200萬元購藏的隋賢書《出師頌》手卷。上海博物館汪慶正館長分別以500萬美金購買的“翁氏藏書”、《淳化閣帖》。2009年傅熹年、章津才兩先生幫助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把一件被定為“蘇州片”的書畫,糾正為宋人《瑞迎圖》手卷,搶救了一件國家博物館一級文物。2004年中貿聖佳拍賣公司徵集到一件清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寶玉屏風》,經過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廣文同志考證,此屏風為清東陵乾隆墓隆恩殿丟失之物,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還有一件清乾隆《黃玉觥》,第一次標為明代《黃玉匜》,第二次經過張廣文同志認真考證,查考了乾隆禦制詩全集等文獻,重新定名為清乾隆禦制《黃玉觥》,從一件澆水用的器具,正名為宴會上觥籌交錯飲酒的酒器,身價倍增,等等,不勝枚舉。從這些事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文博界需要的正是這樣有責任感、肯鑽研、不追名逐利的專家,只有在文博界樹起這樣的正氣和新風,才能充分發揮出文博界的優勢,為我國文化建設做出更新、更大的貢獻。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