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明清外銷瓷:陶瓷收藏最後洼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1 14:25:38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廣彩“廣東十三行”大碗在廣中國嘉德拍出51.75萬元,創下中國內地公開拍賣廣彩瓷器的最高價格。




明嘉靖青花葡萄牙文瓶拍出240萬元高價。




清雍正錦地粉彩八方蓋瓶成交價僅31.36萬元。

2012年10月29日,直徑59.5釐米的清代廣彩“廣東十三行”大碗(見右圖)在中國嘉德拍出51.75萬元,創下中國內地公開拍賣廣彩瓷器的最高價格。此碗估價25萬元至35萬元,已經代表了近年一級市場上的實際行情。最終拍到了50多萬元,説明已有不少收藏者涉足到了往年不被重視的外銷瓷領域。也因為這樣,有不少專業人士認為,外銷瓷近年越來越受收藏者關注,這可能是古代陶瓷收藏中的最後一塊洼地。

收藏現狀歐美市場火熱,中國拍賣規模小據史料記載,明代大量外銷的瓷器,在歐洲市場多數以拍賣的方式交易。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拍賣1602年馬六甲海峽搶到的葡萄牙“克拉克號”商船所載瓷器,這批瓷器是明代萬曆時期的青花瓷。此舉使中國青花瓷以“克拉克瓷”之名遠揚歐洲,一度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有行家認為,歐美市場主導外銷瓷的拍賣行情自1604年至今,時間超過400年。

即便是在21世紀的當下,外銷瓷的收藏市場仍在歐美地區——與紐約、倫敦、巴黎等歐美地區的沉船瓷、外銷瓷拍賣相比,中國市場外銷瓷拍賣的數量和規模小,收藏者接觸外銷瓷的機會不多,專場拍賣更是屈指可數。歷年蘇富比、佳士得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地舉辦的拍賣會,是收藏行情的真實寫照。

2006年是一個分水嶺。此前外銷瓷專場拍賣的數量少,上拍品有限。這一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中國收藏者開始滿世界尋找古代藝術品,推動了各類藝術品價格的高漲。2006年開始,佳士得在紐約、倫敦市場上每年都會推出中國外銷瓷的專場拍賣。當年7月倫敦“中國藝術周”期間,明清外銷瓷的拍賣價格直線上升,寶龍公司上拍的一對清康熙青花龍紋帶蓋將軍罐、蘇富比上拍的明嘉靖青花葡萄牙文瓶、明萬曆外銷青花長頸瓶,成交價均超過20萬英鎊,標誌著明清外銷瓷的拍賣行情進入到了一個新時期。

反觀中國市場,北京地區歷年僅嘉德上拍過兩場沉船瓷的小型專拍,拍品多為明代萬曆時期外銷青花瓷、清代紫砂壺,類型、品種都較為單一。雖然各公司的瓷雜專場中偶爾會出現外銷瓷,但數量、價格都缺乏吸引力。由於缺少來源,涉足者有限,外銷瓷器在一級市場上的換手率更低,古玩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普遍偏低。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