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世界末日”沒有到來,但是對於藝術市場來説,去年確實不好過。一級市場遭遇嚴寒,拍賣市場被腰斬,重要原因之一被歸結為“中國藝術基金”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是部分藝術基金到了合同約定的最長持有年限,必須加以清算來實現基金投資人的賬務交割,所以有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以低於當初買入價成交;另一方面是基金公司忙於清算和盤點,在市場稍顯冷淡的情況下沒有新的發行計劃甚至乾脆叫停了醞釀中的基金項目,故而減少了流入藝術市場的熱錢,所以新的成交記錄和新的拍賣標王沒有出現,這反映出中國藝術基金市場的結構存在相應的問題。
據統計,去年上半年新發行的藝術品信託規模減半,上海信託、華融信託等九家信託公司發行“天雅1號”、“楚鳳1號”等16款産品,信託規模11.25億元;下半年的7月至10月,僅華宸信託發行“天雅1號藝術品投資二期信託”,信託規模1.5億元。而在2011年七家信託公司發行14款産品,信託規模25.86億元。從個案來看,以藝術品信託市場的領軍者“國投信託”為例,2009年以來發行了13款産品,信託規模11.04億元;而2012年夏季,分別終止了“飛龍藝術基金”9號、8號和15號,卻沒有發行新産品。那麼,2013年的中國藝術基金市場將會如何?有哪些方面可以在日後的藝術基金項目設置時加以考量呢?
首先是從學術角度考量基金設立的“封閉年限”。如果把2010年當作中國藝術基金的市場元年,當年和第二年的藝術基金項目多采用了“2年制”或者“2+1年制”的基金封閉年限,這樣算來今年已到了法律規定的最後期限,必將集中爆發。歷史的進程和法律的框架無法逆轉,所以在今後的藝術基金封閉年限規劃中,必將會出現採用國際上較為通用的“5年制”或“7年制”的封閉期設定、附加“2年”的靈活制度。這樣一來,不僅在基金本身的構成中會出現分散性的解凍時間,而且隨著某些短期項目的開展和私募基金的補充,整個藝術品基金市場也會出現一個穩定、多元的生態結構。
其次要基於紮實的“長效規劃機制”。藝術基金的運營方和推廣方必須清晰地描述自己的年度計劃和月度計劃,這樣可以準確地衡量自己的優勢和能量。而藝術基金項目的購買者,也可以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段之內仔細考量所選基金的運營能力,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增持基金總量或者退出基金項目。在這樣的規劃理念下,藝術基金的運營方就無法用“忽悠”的方式進行宣傳,而是要真正地本著長效、持續和深入研究整理作品內容的方式加以運營。
再次,中國的藝術基金市場會出現“更具學術針對性”的優勢品類運營模式。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藝術市場在整個資本市場中的比例都是非常小的,更何況是目標錨定為“高度看漲”的藝術作品基金。基於藝術基金的商業模式,項目的運營方應該是在對應品類中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判斷能力、市場開發能力和優質客戶積累的機構,否則在基金的項目審批階段、宣傳推廣階段和基金招募前的“産品路演”過程中無法逐一通過。基於這樣的模式,不同的基金必然對應著不同的優質執行機構,另一些不靠譜的基金項目自然無法立項或者無法持續開發。這種情況下,藝術基金的草率發行和盲目推廣情況就會相應規避。
最後,藝術基金的“退出機制”必將出現本質轉變。藝術基金的“自然退出機制”是指項目合同中規定的最長年限之內的退出,如果繼續2010年前後的那種短期模式,必將會出現集中推出、退出的市場壓力。今後藝術基金市場上還可能會出現“意外退出”的情況,例如運營團隊出現變數,或者整個經濟形勢出現問題,但運營方可以在項目設定和規劃時加以考量和規避。即便是不得不退出,也要在更廣泛的良性運營基礎和接盤對象選擇的情況下爭取利潤最大化,而不至於單單依靠“拍賣”這樣一種被動的模式。
相比老牌藝術市場動輒數百年的運營經驗和相對穩定的市場秩序,中國的藝術市場實在太年輕,無論是藝術基金市場、拍賣市場和畫廊市場,還是藝術品份額化、藝術公益和贊助……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處於世界發展的最前端,又恰逢網路時代帶來的加速度,對於“撿漏者”雖説佔了價格低谷的便宜,但也錯失了價值提升的積澱期,中國藝術市場的出路在哪?對於機構運營者而言,恐怕只有踏踏實實地回到“廣義的學術機制”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