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藝術區
經過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深度調整,藝術品市場逐漸進入平穩發展的階段。在正常的藝術品市場業態中,畫廊和拍賣行分屬一、二級市場,前者負責培育、推介藝術家,後者專職于少量精品的市場交易。尤其是一級市場成為了培育優秀藝術家、培養收藏家的重要場所,對於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起著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一級市場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如果拿上海M50藝術區與北京的798藝術區相比,很顯然,上海地區的一級市場則更不如北京。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可能性因素阻礙了上海藝術品一級市場的發展。
藝術品稅收(免稅倉庫)
表面上,西方國家的名義稅率很高,但由於很多納稅標的都可以用成本以及已納稅稅額進行抵扣,因此其實際稅率相對較低。此外,西方國家鼓勵居民和企業進行慈善捐贈,如果企業和個人進行慈善捐贈之後,也可以獲得相應的稅收減免,對於藝術品來説也同樣如此。
而中國制定的藝術品稅收政策落後於國際藝術品市場的正常水準,而且如果強硬執行不合理的稅收政策只會讓藝術品貿易市場面臨癱瘓。減免藝術品增值稅和關稅,是藝術品市場對國家政府的重要政策訴求。尤其是對於藝術家而言,缺乏相應的稅制來對其保護。迫於高額稅費的壓力,內地一些藝術品機構、畫廊和藏家選擇了一些避稅方法,包括私自攜帶、臨時入關和低價報關等。之前發生的查稅風波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藝術品稅收之高,儘管有一些保稅區像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但相對於西方國家及港澳地區而言,中國的藝術品稅收仍是一大壁壘。
交流平臺(畫廊協會)
錯綜複雜的藝術市場需要合理的規章制度來規範它,為公眾提供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環境,讓藝術品愛好者和投資者放心地進入到這片廣闊的市場中。去年上海紅坊成立了“畫廊聯盟”,但這個畫廊聯盟是由7家畫廊組建的,相對於整個上海藝術市場而言(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大約有300家畫廊),它的範圍極小。上海春季藝術沙龍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但問題的關鍵是它以藝術家為主體,以藝術經紀人為客體,無法從從根本上轉變畫廊的尷尬境地。
因此,只有畫廊立足於自身,建立畫廊協會才有可能在藝術品市場中成為舉足輕重的關鍵環節。而畫廊協會應以畫廊界的先鋒業主、優秀的藝術經紀人以及水準與公平兼備的評論家為主題,兼顧市場與學術,以其權威性以及高度的可信性為藝術家與收藏家建立通暢的橋梁。上海一直缺少這樣一個畫廊協會對一級市場的有效管理。
話語權(畫廊)
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有很多的評獎活動,像《 藝術財經L'OFFICIEL Art》舉辦的“2011藝術權力榜”,99藝術網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年度藝術市場頒獎盛典”等等,這其中最大的特點:主辦方是媒體,媒體擁有著絕對優勢的話語權。但對於畫廊而言,它是被動接受的,基本沒有話語權。而像上海紅坊的畫廊聯盟,據畫廊聯盟發起人、視平線藝術總監吳從容告知,聯盟是一個分散獨立又彼此聯繫的組織,而絕非一個利益聯盟,他們希望能夠在國際藝博會上有共同進退的默契,在充斥著傻笑和政治波普圖像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取得原本應該屬於畫廊的話語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畫廊缺少一定的話語權,對畫廊自身的發展有著不利的因素。
誠信(尤其藝術家和畫廊之間)
上海華氏畫廊負責人華雨舟指出:“畫廊與畫家其實是互惠互利的關係。當一位畫家沒與畫廊簽約時,他的畫只有在畫室才能被人偶爾看見,當他賣掉20張畫,賣掉的只是畫的個體,而當他與畫廊簽約時,他的畫能夠通過展覽、博覽會、媒體被廣泛的藏家、評論家所認識,當他賣掉20張畫,可能收穫了2萬個人的了解。”在他看來,藝術家若想邁出堅實的步子,只需潛心作畫,把其他事情交給畫廊,當然藝術家與畫廊之間必須建立一種誠信的合作關係。
在西方,簽約藝術家繞過畫廊私自將作品賣給藏家或是拿上拍場,是相當惡劣的行為,一旦發現,將沒有一家畫廊願意與他合作。並且在畫廊與畫廊之間也有“挖墻腳”的行為,尤其是剛出道的年輕藝術家被畫廊代理之後,經過一兩年市場的考驗變得稍有名氣,這時就有別的畫廊出高價將其挖走。對於藝術家來説,“人往高處走”是很正常的,但對於代理其作品的畫廊來説,這樣的藝術家是缺乏誠信的。
總體來説,藝術品一級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藝術家、畫廊和拍賣行的自律,更需要政府部門在政策、稅收、支撐體系建設等方面強化畫廊在市場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