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作品只要進入市場就變成了商品。商品是和金錢聯繫在一起的,它同藝術承載的思想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商品的定價有它自身的規律,關鍵不在於書畫能不能按尺寸定價,而是在於誰去定價、如何定價,定價的機制是否經得起推敲。如果經不起推敲,就只會蛻變為商業伎倆。
“新年將到,喜鵲喳喳叫,人畫又老一歲矣,潤格調整如下,2013年元旦起:山水每平尺1500元,花鳥每平尺1000元,書法每平尺600元……”這是2013年元旦之前,某畫家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公佈的2013年最新潤格。
瀏覽藝術類網站和藝術家部落格便可發現,新年宣佈潤格上漲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不在少數,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有機構“張榜”公佈:“2013年××的國畫作品市場潤格發佈:山水每平尺6萬元,花卉每平尺5萬元,書法每平尺2萬元。點題另議。”有畫家上傳“權威機構”給自己頒發的潤格證書,以示價格公允;有人自我調侃:“鋻於新交規出臺,個人壓力增大,所以2013年每平方米和每平尺的油畫和國畫價格統一翻倍。”還有人標價之後不忘提醒:“因本人眼神不好,精力有限,請提前半年預訂。”……
中國書畫按平尺賣,早已成為慣例,如今這般熱鬧的藝術市場上,按尺論價似乎也最為方便省事。然而“真假不知道、好壞分不清、潤格不靠譜”卻是許多人面對市場時的困惑。藝術市場亂象紛呈,古來有之的“潤格”概念究竟在起著怎樣的作用,是藝術界需要深思的大問題。
以尺論價不晚于1759年
在古時作為有償服務的書畫詩文創作,一度被認為是一件俗氣的事情,更為文人士夫所不恥。
追溯“潤格”一詞的源頭,《隋書·鄭譯傳》載:“上令內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颎戲謂譯曰:‘筆幹。’譯答曰:‘出為方岳,權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由此,“潤筆”成為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的代稱。
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董伯仁、展子虔、鄭法士、楊子法、孫尚子、閻立本、吳道子,屏風一片,值金二萬,次者售載:一萬五千。其楊契丹、田僧亮、鄭法輪、二僧、閻立德,一扇值金一萬,且舉俗諳悉者。”元代以降,除了由朝廷供養的宮廷畫師外,以鬻畫為生的文人畫家或民間畫師漸成潮流。如以畫墨梅著稱的王冕,歸隱鄉里後賣畫自給,並以尺幅定畫價,他對待潤格的態度很直白:“吾籍足以養口體,豈好人家作畫師哉。”
美術理論家彭德對《美術文化週刊》表示,中國書畫以尺論價,不晚于1759年。這一年,鄭板橋明碼實價地公佈了他的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
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書畫潤格制度出現于上海,書畫家或自定潤格,或請人代定潤格。1920年,吳昌碩為齊白石定的潤格為:“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冊頁折扇每件6元。”此後齊白石曾立規矩:“花卉加蟲鳥,每一隻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只加20元。減價者,虧人利己,余不樂見。庚申正月初十日。”當時的張大千、吳湖帆、馮超然、陶冷月等一大批職業書畫家,也都為自己制定了按尺論價的潤格費。潤格制度因簡單易行,並使得書畫交易活動有章可循而被社會普遍接受,逐漸成為藝術市場的核心要素。
齊白石另有潤格告示稱:“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美術評論家于洋認為,潤格儼然成為一種象徵,已然與藝術創作過程的心態和藝術家對於自己作品的安置密切相關、渾然一體,甚至直接揭示出書畫家的人格精神。這種關聯在市場經濟空前繁盛的今日尤為明顯,無論對於已經功成名就、名利雙收的大家,還是躊躇滿志、勤奮苦練的新人,潤格的高低越發不容含糊,其意義事關尊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作為畫家品次級別的標識。
誰在炒作潤格?
時至今日,“潤格”概念已經悄悄衍變和異化。當今的書畫家雖然以平尺論價,但並不嚴格遵循,而是對不同的購買群體有不同的價格。一位專畫竹子的老畫家告訴記者,他的畫現在3萬元一平尺,如果有人想買來送禮,不打折;朋友買五折;朋友介紹藏家買八折。某畫廊主道出了當今藝術市場的一個事實:當書畫家沒有市場時,畫廊處於主導地位,擁有藝術品的定價權和銷售渠道,而一旦書畫家羽翼豐滿,就自己掌握了作品的定價權和銷售渠道。
青年畫家張覺(化名)的寫意人物畫現在每平尺標價為1萬元,他承認,他給某些藏家的價格的確比給畫廊的價格低。“我會做一個判斷,如果是想收藏我的畫,而不是轉身就拿到市場上去賣的人,我肯定會給他一個比較低的價格,因為他不會去拋售,影響市場。”
然而,畫一旦出手,再次進入市場流通的時間和價格就不再由畫家控制。張覺説,不能將藝術市場的混亂簡單歸咎於畫家自定潤格,自己的畫能賣多少錢並不是完全由自己説了算,甚至也不是某個畫廊説了算。“畫一旦進了市場,價格就會受到畫廊、藏家和拍賣行等很多方面的影響,市場就是這樣,總有一個規範和標準。畫家自己提高潤格,漲的只是自己的心理價位,真賣這麼多他才舒服,可市場不一定接受。” 就在幾年前,張覺的畫還只賣到一平尺兩三千元。近幾年,他在努力創作之餘,常常受邀參加一些筆會和展覽,並在藏家和畫廊的幫助下,于前年和去年在多個地方舉辦了個人畫展和研討會,現在還是某地方畫院的院長,這些經歷使得他在收藏界被慢慢認可,作品價格也水漲船高。他透露,近來不斷有拍賣行來找自己拿作品上拍,他選擇了在兩家拍賣行的春季拍賣會上無底價各上拍一件作品,想檢驗一下自己作品的市場行情。
拍賣行是否嚴格以尺論價呢?“為拍品估價時,首先要看藝術家的知名度,其次看該作品在藝術家藝術歷程中的特殊性,以及作品的品質、創作年代等,此外,尺幅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書畫部經理劉堯表示。
決定潤格高低的因素比較複雜,畫家的年齡、頭銜、畫科、展覽經歷、獲獎經歷,以及研討會的規格,批評家的推介、在拍賣行拍賣的情況等都可能與此相關,而最重要的則是“名氣”。因此,不少畫家與畫廊、藏家聯合起來,通過辦展覽、開研討會、在媒體上做宣傳、借拍賣行托市等行為來炒作,提高知名度,製造某書畫家作品市場的假像。其中,通過拍賣行炒作提高潤格,簡單可行,價格又明確,是不少畫家的選擇。只要找好託兒輪流舉牌,把價格哄抬上去,是否成交人們不得而知,於是落槌價也就成了畫家的最新潤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