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畫廊業正邊緣化:盈利者不到7%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0 09:32:33 | 文章來源: 華夏時報

畫廊業在中國的發展一直磕磕絆絆,與2012年國內藝術品拍賣業的冷清相比,畫廊的展覽交流活動呈活躍態勢,甚至外界有評論認為,飽受打壓的本土畫廊可能會逆轉。

不過,記者近日卻于畫廊從業者處了解到,在市場寒潮中,畫廊業甚至比拍賣業的損失更為慘重,2012年能夠盈利的畫廊寥寥無幾。他們表示本土畫廊要想真正繁榮,關鍵還離不開與拍賣公司、藝術家、收藏者以及政府管理者之間構建合理的藝術生態。

資源掠奪困境

根據北京畫廊協會的調查, 在全國有1560家畫廊,其中北京佔742家,2012年畫廊的業績與2011年或者2006年、2007年相比下滑幅度很大。“我的觀察是盈利的畫廊也許7%都不到,但還是有盈利的畫廊。”北京畫廊協會主席、國際策展人程昕東説。

798一些畫廊負責人無奈地表示,畫廊在中國是太不容易了,很多人喜歡投機取巧,抄後路,直接去畫家那兒買,不像國外有體系和道德上的限制,在中國累得要死,稍微快到收穫的季節了,就叫別人弄跑了。

程昕東認為,拍賣市場的藝術品從畫廊來,從收藏家手上來,這才是一級市場畫廊和二級拍賣之間的合理關係,但國內並非如此。因為二級市場拍賣很強大,很多人跳過畫廊直接借用拍賣力量,想要很快有名氣,有一個市場的價格標準。“我看到美術學院學生的作品就直接送拍,希望通過拍賣市場獲得藝術創作的價值而被公眾認知,這是當下社會的一種急躁心態。”

“畫廊在培養藝術家的時候,在互相成長的時候,拍賣介入把資源搶走了。”北京藝凱旋藝術空間總監李蘭認為,2012年畫廊經營是近十年中比較困難的一年。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認為,這同中國目前的市場現狀有關係,賣場和渠道永遠佔優勢,畫廊相當於廠家,拍賣場相當於大賣場、大商場,畫廊可能只賣幾個畫家的作品,拍賣公司能賣成百上千畫家的作品,所以拍賣公司可以獲得豐厚利潤。

“無論從上到下,都對畫廊職業不夠了解,對他們的勞動價值也並沒有深刻認知,造成現在的格局,在現有的全球化的資本時代,一個全開放的自由競爭時代,畫廊業顯得很薄弱,畫廊的力量越來越受到擠壓。”程昕東説。

但他認為,把中國畫廊被邊緣化歸罪于中國的拍賣行業,這是誤讀。整個文化的公共教育並沒有形成,國家文化政策滯後,畫廊承載空間不夠大的時候,就迎來了金融時代,個體的規模比較小的畫廊面對大的資本處在弱勢。而拍賣業明確地強調藝術品的商品屬性,符合當下人們的心態,雄厚資本進入後拍賣行自然蓬勃發展。

此外,798最大的藝術品空間畫廊總監金秀花覺得,畫廊行業現在處於尷尬境地的原因,還因為畫廊承擔一個不斷發掘新藝術家的使命,怎麼讓市場或者是藏家相信畫廊,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慢慢通過一兩個藝術家或者展覽,建立誠信或者專業性,這是畫廊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大的課題。

國際對接需要時間

實際上,國外的畫廊業比拍賣業更加繁榮,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牢固的基礎。金秀花認為,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面對中國或者亞洲市場,競爭對手是西方一些實力很強的畫廊,對方擁有的是全球市場、全球藏家群,怎麼讓中國畫廊具備全球環境下的競爭力?外部環境、稅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必須相匹配。

而2012年上半年的海關查稅風波,讓很多畫廊出現交易空當,國內藝術品關稅之重一直令業界感到無奈。在國內,藝術品被列為進口商品的第21類,與奢侈品列為同一類,進口時需申報繳納多種稅費,包括“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與“消費稅”。曾有來北京參加藝博會的中國台灣畫廊代表向記者抱怨,每賣出一件藝術品,都要繳近30%的稅,而畫廊的利潤空間大約就百分之三四十。

“不能簡單地説藝術品是奢侈品,就是奢侈消費,要看它背後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應該同一次性消費的單純的物質消費品區別對待,不收17%的增值稅。”程昕東同時提出另一個問題,畫廊是仲介服務行業,作品銷售以後會涉及到藝術家個人所得稅繳納,藝術家不能自己單獨納稅,因此畫廊就承擔著整體的增值稅問題,不是按照畫廊利潤裏邊的盈利部分來繳納增值稅,而是按作品銷售價格來繳稅,存在雙重徵稅的問題。

重塑藝術生態

回看著名當代藝術家方力鈞的收藏軌跡,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參加重要的國際藝術活動,通過一些優秀的國外畫廊經營、推廣,之後進入到國外頂級美術館的收藏體系。2000年以後,方力鈞的作品開始在拍賣市場上出現,並且拍得高價。受此影響,一些西方藏家手中的作品開始回流到國內,在北京和香港的拍賣會上創造更高紀錄,中國的收藏群體開始形成。

現在,品畫廊代理了方力鈞的作品,金秀花認為方力鈞是通過一級市場的推廣進入收藏體系,其中很重要的過程是被一流美術館收藏,這跟他當時合作的畫廊的工作密不可分。

而在國內正在出現一種新現象,幾個朋友一起做畫家代理,他們沒有註冊畫廊,但是跟拍賣行有很好的關係,也在包裝畫家。他們找到一些看著不錯的畫家,一年買下多少幅畫,沒有經過畫廊的展覽、推廣、學術討論等過程,直接送拍賣行,但收益不菲。買的時候可能就幾百塊錢的畫,送到拍賣行賣到幾千塊錢一平方尺。他們也自稱畫廊,但可能就一兩個人,打打電話聯繫業務,沒有經營的壓力和學術展覽等推廣活動。

香港天成國際拍賣總經理汪潔認為這種結構很危險。畫廊做的是對合作藝術家的價值發現、推廣,跟公眾與收藏群體結合起來的工作,藝術家跳過這些直接和市場結合起來,等於沒有一個基礎和價值闡釋,只是一個架構,過幾年就會倒塌的,藝術家們短期利益很大但不會長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