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缺乏專業缺少誠信中國畫廊業處境尷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5 11:16:1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畫廊自身發展受限,也與市場相互不誠信有關

西沐認為,畫廊業當下的發展態勢與市場內在的發展戰略方向不同步,甚或是背道而馳,因此,引來了人們不少擔憂。畫廊業勢在必行的一件事就是打造誠信機制,凈化市場環境,定位併發揮交易制度的優勢,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發揮優勢特色中融合新的業態,構建核心競爭力,形成示範推動效應。

西方國家,還有我國香港特區,目前都已形成成熟的投資體系,拍賣小眾化,一流、二流、三流的畫家,不同消費層次,細分市場,也有不同層次畫家的代理。

舉個例子,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拍的一張祁志龍作品《消費形象37號》被畫家本人稱為贗品。隨後,香港蘇富比稱,祁志龍的這張《消費形象37號》是真品,他們可以提供香港少勵畫廊發的真品保證書。針對香港蘇富比的聲明,祁志龍的回應是,由於他的記憶失位,給香港蘇富比,還有相關機構和個人造成了麻煩,這件作品確實是他的作品,並非贗品。

這件事情,如果放在中國內地,不曉得會是什麼結果。畫家本人都説是贗品的東西,怎麼可能扭轉乾坤呢?假如香港少勵畫廊沒有在二十幾年前就建立起完備的藝術品檔案制度,那麼,這件事情的結局,恐怕也不會這麼具有戲劇性。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畫廊建立藝術品檔案制度的重要性。這方面就需要與國際慣例接軌,進行嚴格的藝術品檔案管理。

馬健建議,凡是經過這些畫廊銷售的藝術品,都附有該家畫廊和畫廊協會共同出具的保證書和相關檔案。憑此檔案,客戶在日後可以享受類似畫廊待遇的“最優惠佣金”,通過這個具有大交易平臺性質的新城拍賣公司及旗下網站進行藝術品的交易和結算。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同時解決了收藏者和投資者所面臨的品質風險、流動性問題和資訊不對稱問題,激發整個市場活力。

當然,畫廊溝通藝術家與藏家,除了要靠時間的積累,更重要的是靠畫廊經營者的個人能力。

位於首都北京的楊畫廊最近一次的重大轉型是從三里屯轉戰798。楊畫廊負責人楊洋談及以後的發展,表示年輕的畫廊能活下來就很好,10年以後還能堅持營業就是勝利。

“從畫廊專業度上來講,國內畫廊與國際畫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與國際接軌是中國畫廊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一定要走出去,結合中國的情況向國外的畫廊學習。”楊洋説。

與歐美許多畫廊家族式經營不同,國內真正具備畫廊經營管理的人才專業性還很缺乏,許多畫廊主都擁有其他産業,如房地産、茶葉或其他商業經營,藝術品只是其多項商業經營中的一項。因此常常是只具有資金,而沒有經營專業度。

此外,國內畫廊很多不具備其自身的價值定位與學術追求,投資多一些的,比如山海星雲畫廊,會先找幾位有名氣的藝術家作品撐起畫廊;投資少的只能儘量找市場上受歡迎的藝術家作品。因此,畫廊受市場的影響很大,也就會出現市場好,畫廊便興起,而市場一旦出現危機,畫廊就會倒閉。

年輕的中國畫廊如何才能突出重圍?西沐認為,如今中國畫廊業的發展值得深思。可以説,眼下的中國畫廊,能活下來就是勝利。拍賣也好,私下交易也好,稅負也好,除了這些外因,畫廊業崛起,依然任重道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