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朵雲軒第一場拍賣會,左起為戴小京、曹曉堤、祝君波。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朵雲軒只是一個商店,“文革”後,朵雲軒成為一個出版社,在原朵雲軒基礎上又延伸出拍賣行,古玩店,文化經濟公司。它的思路、業務範圍在不斷地擴展。當時第一次拍賣最重要的拍賣人就是祝君波、曹曉堤、沈毓琪。
在1993年朵雲軒第一次拍賣之前,儘管深圳、上海等一些南方地區也有組織過零零星星類似的藝術品拍賣,但是影響力遠不及朵雲軒此次拍賣,朵雲軒是在專業單位首開先河的。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但是具體操作藝術品拍賣的人員不夠專業,上海也有一家是同一年比我們略早幾天拍賣的,但也不是專門的經營藝術品公司,可能什麼都做,兼帶著做藝術品。我覺得朵雲軒的成功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當時朵雲軒是一個長期經營藝術品的百年老店,在整個中國的南方藝術品市場一直是代表。我們是“一社一店”這樣機制的單位:一個上海書畫出版社,一個商店。上海書畫出版社在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在全國出版業也造成比較大影響,特別是書畫出版業方面,所以整個朵雲軒的專業品質非常好。
第二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拍賣前期調研準備工作很充分,整個的準備過程很長。當時我在社長室擔任總編助理,工作側重編輯室這一塊。祝君波是社長,他總攬全局,但是更側重於經營管理這一塊。他投入此次拍賣的精力比較大,從一開始想到要辦拍賣行這件事,我覺得他是比較有膽識,有眼光的。還有一個重要時代原因就是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歷史機遇和時代背景。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強烈的要把經濟搞起來,給上海一個特殊政策的明確信號,我想北京也和我們一樣。在當時中國這樣一個國營單位,能夠邁出這一步,如果換一個人的話,也許這件事未必能那麼早地做起來。那麼上海的先機就失去了。
朵雲軒以前長期的經營方式是把從市場上徵集的作品,通過朵雲軒的包裝,賣給境外的藝術公司,由對方通過商店零售或拍賣再加價再賣出去。令祝君波觸動比較深的就是張大千的一套春夏秋冬山水四屏條從上海到香港賣出,兩地的價差有10倍之多。因為當時在會議上和私下接觸中,聽過他不止一次提到這件事情,我想可能這個是對他觸動最深的,激發他創辦朵雲軒拍賣行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在上海這麼一個出版和經營文化藝術品的國營單位,要邁出這一步是舉步維艱的。祝君波從設想到策劃到做成這件事可能花費了大量精力。
1993年6月20日上海朵雲軒首屆拍賣會上的風雲人物,無疑是香港的張宗憲(舉手者)。他著橘色西服,領1號牌坐前面,旁邊坐著米景揚(二排左二)和陳逸飛(二排左四)。
在朵雲軒拍賣行籌建的時候,我還在出版社的編輯室,不涉及到經營管理方面,所以有時候隱約聽到這個事一開始也沒有太上心,因為覺得跟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當時大多數人是對這件事情沒有抱很大希望,是冷眼旁觀的態度。因為當時我們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不像國外的拍賣行都是很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品牌,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大概是1993年2月有一天祝君波通知我去香港一趟,讓我著重觀察一下人家的拍賣師是如何操作、叫口,節奏又是如何掌握的。就在那時,我才突然覺得這件事和我有點聯繫了。那次是我和曹曉堤一起去香港,之前他已經和那邊有了一點接觸,到了那邊張宗憲、陳德曦好幾個在香港的上海人接待了我們,還有與香港有合作的永成拍賣行的老總黃應豪。他們都是我們去香港的一些連接點,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我們的嚮導。哪天有拍賣會他們會陪著我們一起去,我就注意觀察拍賣師的叫口,不明白的就問他們,由此掌握了一些拍賣的節奏和叫口。因為當時中國還沒有一個拍賣協會和拍賣師的培訓機構,對我個人而言,拍賣師的一切內容都是空白的。通過那次在香港的拍賣觀察,我掌握了一個比較好的叫口就是“三聲報價”。後來回來後,看中國一些小拍賣會上,都是其他的叫口方式,比較後我覺得英美的拍賣師叫口非常乾淨、利索。當地很多香港的拍賣師説粵語,但也是三聲叫價的。我把自己的感覺請教了一些資深的藏家,他們覺得可以。後來到了1995年在中國拍協剛剛成立,在我的母校中山大學舉辦全國拍賣師的培訓,我現場演示了拍賣,大家互相探討拍賣中叫口方式,後來也驗證了這種“三聲叫價”的方法是比較合理的。當然,特別高價位的藝術品又另當別論了。另外我總結了兩點:叫口要快,眼觀六路。
第一次拍賣前夕,祝君波在朵雲軒的大堂組織過一次拍賣現場演示,讓朵雲軒的工作人員當買家。因為當時國內藝術品拍賣業是一張白紙,我是一張白紙,但是在中國的大陸絕大多數買家也是一張白紙。可以説我是無知者無畏。因為對拍賣不懂,對拍賣有關的太多規矩也不懂,便沒有太多忐忑、緊張的感覺。後來,拍賣中的一些技巧,很多深奧的地方,包括一些學問,比如説和買家眼光的對接、如何與客戶更加融洽地交流,更多的都是後來慢慢摸索學習、積累的。我們第一次拍賣當時現場也有很多博物館、文物商店、準備做藝術品拍賣的公司,比如翰海、榮寶齋都來觀摩這次活動。因為他們也在著手準備做拍賣,而朵雲軒正好在這一點領先了。這次首拍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當時第一批朵雲軒的員工的工作條件是很艱苦的,在各方面待遇上低於全國的同行工作人員。但是他們很認真、勤奮,為朵雲軒贏得了市場、先機,奠定了很長一段時期中國南方朵雲軒的龍頭老大的地位。可以與北京的大公司並駕齊驅,在整個中國拍賣的第一陣營之內,這與我們整個工作團隊的工作作風是緊密關聯的。我們當時的工作同志的收入是非常微薄的,拍賣一場之後的錢也都是歸單位的。這次拍賣結束以後,我記得發給了整個朵雲軒拍賣行所有員工一共4萬元獎金。我覺得朵雲軒的第一代拍賣從業人員的這種創業精神、奉獻精神和打拼精神都是值得讚許的。
後來,當時其他地方慢慢開始的一些拍賣行基本都是民營的、股份制的,他們的分配體制從今天來講也比朵雲軒要先進得多。所以我覺得朵雲軒的第一、二代工作人員是很不容易的。我儘管沒有非常深入地參與第一次拍賣的過程,但是我看到很多片段,尤其第一次拍賣找東西的時候是非常艱難的。所以説,要舉辦成一場拍賣會,組織拍品和組織買家的準備工作,那次都是準備得比較充分的。這與我們的首拍成功,和那次在南方産生很大的影響都是有關係的。
作者繫上海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朵雲軒首席拍賣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