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網路創業風潮燒進藝術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30 15:03:55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去年由多家知名藝廊發起的VIP ART FAIR 以網路技術建構線上藝術博覽會,吸引全球藝術媒體的目光,引發新一輪討論“網路”作為藝術市場行銷工具的可行性及效益論辯之後,今年Art.sy和 Paddle8 把這議題加以放大。不僅如此,APP的運用也已逐漸成為全球藝術博覽會提供的服務項目之一。距離上世紀網路泡沫10餘年之後,雲端、行動裝置等技術的結合,讓這個數位及網路化程度最低的産業,重新燃起了“網路行銷”的熱情。

在台灣,1997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Taipei Art Fair)期間,便有科技公司配合策畫了“網路藝術博覽會”。之後敦煌藝術中心、龍門畫廊亦接連開設了“網路畫廊”的業務,將網路技術引進藝術市場,成為畫廊經營的工具之一。不過,礙于當時消費習慣、經營思維與技術尚未到位等因素影響,網路並沒有為這二家畫廊帶來商機,2002年後龍門畫廊與敦煌藝術中心陸續歇業。

就在藝術市場對網路效益抱持懷疑和觀望的同時,網路首先改變音樂産業的生態,瓜分唱片市場。繼而隨著寬頻網路的普及、電腦運算與儲存能力的提升,網路也開始鯨吞蠶食電視與電影市場,改變民眾的觀看及消費習慣。加上各式各樣的網路購物平臺,套一句yahoo拍賣網站的廣告臺詞:甚麼都有、甚麼都賣、甚麼都不奇怪。

影音産業的基礎是建立在“量産”和“精準”之上,也就是可大量複製、又必須維持産品的一致性,以便提供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不同觀眾得以欣賞同樣的節目品質,而“數位”及“網路”技術正好提供絕佳的環境。相較之下,視覺藝術強調的則是“差異”和“限量”,這樣的産業特性讓藝術産業造就了數百年來一對一的行銷模式,牢不可破。具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只有不到4%的藝術品交易是在網路上進行,其中又以版畫和攝影作品為大宗,而這兩項正好也都屬於複數型態的藝術品。對此,Art.sy創辦人暨執行長Carter Cleveland 則信心滿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路交易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重點是如何滿足買家的消費需求,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

Art.sy收集來自40多個國家、180間以上的畫廊經手的藝術品,再透過其稱為“藝術基因”(art genes)、超過550項的判斷特徵,包括了美學條件創作媒材、色彩、題材,以及作品資訊作者、流派、創作時間、材質、尺寸等建立“藝術基因資料庫”。使用者輸入關鍵字,Art.sy便會從中得出基因組合(Art Genome)結果,列出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藝術品。如果輸入完整的作品名稱,除了該作品之外,Art.sy還會列出該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風格相近或內容主題類似的作品,最後加上買家最關心的價格,以及擁有作品的畫廊位置,順利成交的話,Art.sy便能從中抽取佣金,堪稱為“藝術搜尋引擎”。但Cleveland比喻Art.sy是“藝術版Pandora”今年剛上市的音樂推薦電臺。

Art.sy已經獲得包括PayPal的創始人Peter Thiel、Facebook的董事會、Twitter的創始人Jack Dorsey等多人支援,今年11月時,這家2009年成立的公司,已經募得將近800萬美元的資金。顧問則有畫廊界重量級人物,高古軒畫廊的老闆Larry Gagosian、佩斯畫廊總裁Marc Glimcher等人。

不同Art.sy 的模式,Paddle8採用的是類似網路商城的架構,有如畫廊的入口網站,提供使用者搜尋各畫廊藝術家作品的管道,並邀請策展人舉辦線上展覽,增加網站的可看性,同時提供交易、保險、和運輸一條鞭的服務。輔成立一年的Paddle8獲得來自專門投資奢華品的Mousse Partners,和以科技為主的Founder Collective兩家創投業者的400萬美元資金。

Paddle8 的經營模式四平八穩,和時下的網路購物平臺差異不大,和過去的網路藝廊也相差不遠,只是連結更多畫廊讓貨品更齊全、選擇更多而已,能否成功?短時間之內,恐怕不需過份期待,未來?挑戰仍然很大。

至於Art.sy,怎麼看都覺得更像藝術版的amazon.com,但複雜很多,對買家而言,能找到想買的作品就好,是誰家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也許並不重要,所以呢?畫廊的角色勢必受到衝擊和澹化,如果Art.sy這樣的商業模式能成功的話,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類似美國獨立出版集團(Independent Publishers Group)拒絕amazon新版合約導致IPG 5000多本電子書將自amazon下架的抗爭事件,將在藝術圈上演。

網路消費習慣已經建立,依據ArtTactic 2011年的全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藝術品在網路交易的數量和價格逐年增長,這表示買家透過網路購買藝術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只是如何將現實世界買賣藝術品的行為在網路世界複製,或者被改變(也就是破壞式的商業創新模式),目前各界還在實驗、嘗試、和挑戰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