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拍賣界以假售假 鑒定師出錯不用承擔責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6 11:04:29 | 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近日,因為兩件天價藝術品2.2億元的漢代玉凳以及1.4億元的宋徽宗《千字文》被質疑為贗品,從而激起了拍賣市場的千層浪。質疑聲從漢代玉凳的真偽,延伸到拍賣方有拍假、洗錢、騙貸之嫌,再到文物鑒定行業的混亂,以及“瑕疵不擔保”條款的合理性……

專家向“錢”看攪亂了市場

在古玩商張冰看來,這件飽受爭議的漢代玉凳倣清代傢具的嫌疑很大,“化粧臺和坐凳器型較大,玉質青黃色帶糖色,按榫卯結構組合。臺桌圍屏樑上浮雕螭紋,坐墩以龍鳳穿花紋為主。我們知道,這種龍紋屬於清代圖案,但清代又不可能出現這麼大的玉器傢具,這個造假並不高明。”至於同樣遭遇贗品質疑的宋徽宗的《千字文》,張冰也有自己的看法,“再高明的作偽都經不起與原作的比對,從筆法和神韻來看,那件拍品與宋徽宗本人的確有較大差距,從字體本身來講贗品的可能性比較大。”

張冰説,一般情況下,專家對其鑒定的古董估價都會高於實際價值,因為他們要按估價比例收取費用。“目前在業內,不開鑒定證書的情況下,鑒定費大約是數百元不等,開鑒定證書的話,鑒定費則為數千元甚至上萬元,鑒定專家名頭越大,收費越貴。”

“目前,國內鑒定權威部門有國家鑒定委員會,各地國有博物館等,但這些機構都以國有文物的鑒定為主,對於民間商業鑒定及針對個人藏品的鑒定,他們原則上不參與,即便參與商業鑒定,也只能口頭鑒定,不能出具鑒定證書,且要聲明是個人意見。不過私下參與商業鑒定且出鑒定書的此類專家也不少。鑒定專家不自律向錢看,攪亂了這個市場。”

不能僅以“漢代無凳子”判斷其為贗品

對於漢代玉凳的真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鑒定專家卻有不同的觀點,“2010年,我曾經在民間的一次鑒寶活動中看到過一件玉凳,造型類似于帝王寶座,也是按榫卯結構組合的。當時我們三個專家經過仔細觀察論證以後,認為其為真品。雖然此凳非彼凳,但僅以器型過大、或者無相關出土器物來判這件漢代玉凳"死刑",我覺得並不嚴謹。”

對於有些專家提出的“漢代時人們席地而坐,不可能有凳子”而認定漢代玉凳為倣品的理論,該資深鑒定專家也表達了不同的聲音。“不能用目前我們已掌握的考古知識去絕對判定某個文物的真假,因為考古知識往往是隨著新東西的不斷出土而重新認知的。即便在考古界目前還沒有類似的文物出土,也不能人云亦云。舉個例子,中國畫史上的名作《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這幅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老畫,屬於國家一級文物。不過因為畫面上的桌子、椅子,以及很多人物坐在椅子上的場景,導致前幾年有些木器專家在媒體上指出這幅畫是臆造的,理由就是那個時代不可能有椅子和茶几。而他們忽略了這幅作品的畫風、紙張、神韻,也忽略了傳承有序。”

鑒定行業混亂拍賣市場水深

雖然拍賣方北京中嘉承認這件創下2.2億元拍賣紀錄的玉器並未最終成交,但仍有網民質疑拍賣公司與買賣雙方聯手做局。“極可能涉嫌洗錢、行賄受賄、抵押騙貸等行為。”

其實最近一年以來,拍賣市場因為假拍、做局等醜聞已廣受詬病。去年6月,以7280萬元成交的徐悲鴻油畫《人體蔣碧薇女士》被指出為贗品,而徐悲鴻的長子為該作品還出示了真跡證明書。對此,一位資深鑒定專家表示,家屬鑒定現在成了一種流行趨勢。“不過即便是大師家屬在這個圈子裏也沒有話語權,很多拍賣公司的重器拍賣環節存在壟斷,他們往往有一個核心圈子和利益鏈條,陌生人很難進入這個圈子,即便你是大師後人,即便你拿出來的作品是真的對的、且價值很高,你也無法進入徵集圈子。當然在徵集環節被"槍斃"之後,拍賣行會私下找你,和你談合作分成拍賣,或者低價買斷拍賣。”

該資深鑒定專家認為,造成鑒定混亂的最根本原因是無科學標準,而鑒定師出錯了也不用承擔責任。

拍賣行是否有意售假 如何認定是個難題

面對各界質疑,中嘉拍賣公司以“拍賣公司只是仲介機構,不保證拍賣品百分之百是真的。其實古玩收藏,打眼也是一種樂趣”給出了回應。

對此,上海拍賣行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陳克濤表示,“《拍賣法》中"瑕疵不擔保"條款,對拍賣行有保護作用,因為客觀上文物鑒定做不到百分之百準確。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使拍賣行不利用該條款刻意拍賣贗品才是重點,不過如何認定拍賣行是否有意售假也是個難題。”

眾所週知,國外文物鑒定以鑒定者的個人口碑為主。那些權威的鑒定專家已樹立了自己的品牌,不會人情鑒定或利益鑒定。陳克濤認為國內不缺水準高眼力好的專家,“不過都處在利益鏈上,利益機製造成了鑒定結果的偏差。同樣,國外拍賣機構也非常注重樹立自己的品牌,所以原則上不售假。現在國內已經有拍賣公司開始對拍品保真了,也開始嘗試"後悔權",那些為賺錢不管真假一哄而上的,最終必然會被市場淘汰”。

藝術品金融化前提是鑒定評估公允

藝術品的複雜性決定了鑒定評估的難度,同時也導致了估值的混亂。隨著藝術品基金、信託、租賃等金融理財産品的出現,對藝術鑒定估值環節的公允、有序也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藝術基金管理人陳波(微網志)認為:“藝術品金融化要解決的重要前提是藝術品的鑒定評估。因為國內藝術市場發展太快了,以至於相關衍生服務跟不上,而鑒定估值領域的人才最為缺乏。估值是藝術品投資的難題,如果在鑒定估值環節沒有公允的系統,那麼藝術品的租賃、倉儲、運輸、保險、質押貸款等都無法正常進行。而我們藝術基金面臨的最大難題,恰恰也是在藝術品估值上,比如一件藝術品,我們需要給客戶解釋這件作品為什麼價值1000萬,其價值表現在哪,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不僅要從金融角度解釋其價值或未來升值的空間,還必須從藝術和學術方面去為客戶解釋。”轉自《上海證券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