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歷朝歷代留下了豐富的古籍文獻。然而,由於各方面原因,不少古籍破損嚴重,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約1500萬冊古籍嚴重老化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大中專院校的圖書館共收藏古籍4000余萬冊,由於歷經歲月的侵蝕,其中1/3損毀和自然老化非常嚴重,亟待保護。以中國國家圖書館為例,約有150萬冊珍貴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僅善本古籍中,輕度破損的就有13萬冊,中度破損的有26萬冊,重度破損的有12萬冊。地方基層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由於存藏條件簡陋,破損的程度和速度則更為嚴重。我國的古籍保護工作亟待加強。
我國的古籍保護可分為原本保護和再生保護。原本保護主要是對古籍原本進行妥善保存和修復;再生保護是對古籍進行影英數字化或整理出版,即對古籍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轉移性保存和再揭示。
在原本保護方面,200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全國開展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命名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截至2010年12月,全國共有9859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有150家圖書管理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在再生保護方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先後制定了6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並出版各類古籍圖書2萬餘種,是我國現存傳世古籍總量的1/5。同時,各類古籍的數字化工程和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也已相繼實施。
民間資金應投入古籍保護
陜西省擁有豐富的古籍資源。據初步調查,陜西省現存古籍達5萬餘種、160余萬冊,這些古籍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
陜西省存藏古籍也存在許多令人堪憂的問題,如古籍的存放條件不夠完善,保護經費不夠充足,古籍自然老化嚴重,古籍文物保護被邊緣化等。對此,陜西省于1983年成立了古籍整理專門機構——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並賦予其組織、指導、協調、規劃全省古籍整理工作的職能。進入21世紀後,陜西省又成立了古籍保護整理出版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陜西省古籍整理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全省的古籍保護整理出版工作呈現出穩步有序、紮實推進的新的發展勢頭。
2008年,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地方政府積極做好古籍保護工作,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古籍的良好氛圍。在財政經費逐年增長的同時,陜西使動員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投入到古籍保護中來。截至2011年3月,陜西省24家單位的149部古籍入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陜西省圖書館等5家單位成為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為使古籍保護得到法律的支援,陜西使將出臺《陜西古籍保護條例》。該條例將進一步明確古籍保護的意義、方針和細則,建立古籍管理保護責任制。該條例將與《陜西古籍總目》等項目實施相配合,要求各古籍存藏單位制訂具體的保護辦法;對所藏古籍進行清理分類,登記造冊,並逐步建立全省古籍目錄電腦聯網制度。
建立專門的古籍博物館
陜西省存藏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保存好的古籍,主要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掃描、數字存儲、縮微膠捲、影印等方式傳承,如影印的《大明一統志》、《宗鏡錄》等;第二類是供科研、教學用的古籍,主要是做好標點、斷句、校勘、註釋及研究工作,並予以出版,如稿本《張澍遺著》、孤本《史拾》校注及《小爾雅匯校集釋》等;第三類是直接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古籍,主要是進行詳細的校勘註釋,有的還要進行白話翻譯。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陜西省先後整理、出版了《全唐文補遺》、《長安史志叢刊》、《陜西金石文獻匯集》等1000余種圖書。
多年來,西北大學和陜西師範大學為陜西省的古籍保護工作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不過,陜西省古籍管理保護的專業人才仍然缺乏。
根據文化部2006年頒布實施的《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古籍書庫應單獨設置,並自成一區;有獨立的恒溫、恒濕中央空調系統,以保證古籍書庫的溫度和濕度的控制;設置防火、防水、防盜自動報警和氣體滅火裝置、電視監控裝置等。顯然,這些條件和標準在基層圖書館、博物館尚難實現。因此,專家建議,在陜西省建立專門的古籍博物館。通過設立符合國家標準的古籍博物館,將一些不具備存藏條件單位的古籍,統歸博物館進行統一保管保護;對一些民間存藏的古籍,可採取古籍“寄存”制度,所有權不變更,也進行集中保管,這樣可使不能再生的有限古籍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