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中國藝術市場目前的狀態與發展路徑,勢必與西方不同,我們認為也不需要拘泥于西方怎樣我們一定也要怎樣。我們認為目前國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不均衡的現象,是歷史、社會等多重因素自然發展的結果,但這種現象應該是階段性的,在未來的若干年後,待市場各要素逐步成熟之後會自然消失。與國外的同行交流的時候,他們經常會發出感嘆"Crazy!"或"Unbelievable!",他們所感嘆的不是別的,而正是中國藝術市場所發生的事情。
可能是由於做投資的關係,我們對數字特別敏感,在6月瑞士巴塞爾藝博會上,我們關注到一組數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在意,那就是在這個世界級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共有300家畫廊參展,來自中國的畫廊只有2家,佔參展總數不足1%,而藝術的傳統強國美國、英國和法國分別有73家、31家和23家參展(詳情請看下圖)。
第42屆瑞士巴塞爾參展畫廊分佈比例
單單看這個數字似乎沒感覺,但如果聯想到另外一個數字,就是全球著名藝術數據提供商Artprice發佈的《2010年全球藝術市場趨勢報告》中所披露的,中國拍賣市場的成交金額在2010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佔33%的市場份額。
在藝術市場中,我們通常把畫廊和藝術博覽會稱之為一級市場,把拍賣行稱之為二級市場。在西方成熟市場,以畫廊為代表的一級市場是藝術市場的核心,並且一級和二級市場有明顯的分界,有明確的市場規則,比如拍賣行徵件必須是畫廊或者是藏家,而不能直接對藝術家。拍賣市場相對一級市場而言,是更高端、更細分、更小眾的市場,所以我們看西方國家的一級和二級市場的數據,相對比較匹配,或者呈現一級市場大於拍賣市場的狀況(見下表)。
2010年西方國家博覽會、拍賣比較圖
有人可能會提出質疑:巴塞爾數據不能代表西方一級市場的全部,我們認為巴塞爾藝博會,做為西方藝術市場的頂級博覽會之一,能夠參加的畫廊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可視為一級市場的濃縮,我們暫可忽略具體數字上的差異,僅為揭示一種狀況或現象。所以西方人對中國有那麼大的拍賣成交額,卻有相當弱小的一級市場的狀況,相當的不理解,甚至認為不合理。
那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這種狀況,到底合理不合理呢?我們認為:存在即有合理性。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成現在這副模樣,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不能一概而論,用別人的鞋來套自己的腳。首先從宏觀上,中國文化與西方主流文化不是一路是一個重要原因,畢竟目前西方主流藝術市場屬於英美體系,而中國拍賣市場中主力是中國傳統藝術品,如書畫、瓷雜、玉器、傢具等,這些藝術品大多屬於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的範疇,目前還少有中華文化體系以外的參與進來,換句話説,至少10年裏,還屬於我們自娛自樂的品種。其次,在市場機制上也有歷史的因素,從建國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30多年間,除了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以及各省市的文物商店姑且有畫廊的角色之外,中國沒有真正意義的畫廊存在。自80年代中後期開始,雖然陸續有畫廊成立並運營,到現在也僅僅不到30年的時間,所以中國的畫廊不論從實力、經驗、經營者心態、資源等方方面面,都無法與西方動輒上百年曆史的畫廊相提並論。第三,與中國現階段的社會風尚也有一定關係,因為國人愛面子,國人認為拍賣行比畫廊高級,在拍賣行買東西比較有面,能夠更加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甚至有“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心理,“達芬奇傢具”事件就是明顯的例子。第四,拍賣行的高價比較能吸引眼球,媒體的宣傳也廣泛而快速,致使有實力的人直奔拍賣行,而不是畫廊,因為目前市場上流行的藝術家,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代理畫廊,拍賣行就是他們的銷售代理。
以上等等這些因素,造成中國藝術市場目前的狀態與發展路徑,勢必與西方不同,我們認為也不需要拘泥于西方怎樣我們一定也要怎樣。但從另一方面,如果30-50年之後,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可能會逐步向西方的市場機制靠攏,因為到那時,70後、80後甚至2000後藝術家將陸續成為拍賣市場主體,這些藝術家都是從一級市場走出來的,並且畫廊和藏家也會更加成熟。所以我們認為目前國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不均衡的現象,是歷史、社會等多重因素自然發展的結果,但這種現象應該是階段性的,在未來的若干年後,待市場各要素逐步成熟之後會自然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