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胡適墨跡《清江引》流轉瑣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6 14:15:40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胡適先生的《貫酸齋〈清江引〉》墨跡鏡片,尺寸約為一平方尺。

萬君超

前不久嘉德舉行的“舊時明月:一個文人的翰墨因緣”拍賣會是香港董橋先生的書畫收藏專場拍賣,62件近現代書畫共拍得4421萬元(不含佣金,下同),成交價最高的是胡也佛《〈金瓶梅〉插圖》,成交價360萬元;張大千《歸牧圖》成交價為300萬元,名列第二。

書畫收藏自古就有所謂的“名人效應”。即同樣一件作品,是否經過名人的收藏或著錄于無名之人的收藏,在流通的價格上往往會有雲壤之別。但在此次“舊時明月”專場中,有一幅吳昌碩《梅花圖》的右下角有一方朱文鑒藏印,其中兩字稍有些模糊不清,所以在拍賣圖錄上只能以“劉口口藏”標之。其實這方鑒藏印是“劉少旅藏”四字,劉少旅(齋號“太乙樓”)是香港已故的書畫收藏家和九華堂書畫古董店創始人。但可惜嘉德公司和董橋先生均未能辨讀出來。還好此圖後以25萬餘元成交。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一件胡適先生的《貫酸齋〈清江引〉》(簡稱《清江引》)墨跡鏡片,尺寸約為一平方尺。估價18萬元至25萬元。文字為:“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遶清江買不得天樣紙!貫酸齋的清江引。寫給充和、漢思。適之。”如果標點符號不算,共計四十六字。下鈐白文方印“胡適”。左下角還另有三行小字:“黃裳留玩。充和轉贈。一九八七年四月。”鈐橢圓朱文小印“丁卯”,即1987年。所用紙是十二行信箋紙,左下有“晚學齋用箋”五字。應該是張充和先生舊藏的民國箋紙。從15萬元起拍賣,經過多輪競拍最終以含佣金的123萬元落錘。如果加上張充和先生的題字,此件胡適墨跡每字約為2萬元。

這是一件有些“故事”的書法作品,是胡適於1956年12月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張充和寓所中所寫。1987年張充和回國探親旅行時,在上海曾與黃裳先生會面敘舊。黃先生説自己也曾藏有胡適的墨跡,但在“文革”中銷毀了。張先生在回美國之後就將這件胡適的《貫酸齋〈清江引〉》寄贈給了黃裳。1998年,黃先生因夫人患重病需動手術而急籌資金,就將這件書法與其他的名人墨跡和藏書出售以救急。《貫酸齋〈清江引〉》被書畫收藏家潘亦孚購藏,具體的交易價格不詳。後來被潘氏刊印在他的《百年文人墨跡》一書中。

此後不久,潘亦孚在香港用《貫酸齋〈清江引〉》與書畫收藏家和翰墨軒書畫店老闆許禮平交換一幅畫。據説當時《貫酸齋〈清江引〉》的作價為2.5萬港元。後董橋先生見到此件墨跡就請許禮平割愛,許先生擬以原價轉讓,但董先生卻執意要再加價3000元而購下。董先生後來專為此件胡適的墨跡寫了《胡適的字》一文,刊登在《蘋果日報》專欄上,略述了購藏經過。後此件墨跡還刊印在他的香港牛津版的《小風景》一書中,遂為世人熟知,成為“名跡”。

胡適《貫酸齋〈清江引〉》墨跡,曾先後經過張充和、黃裳、潘亦孚、許禮平、董橋五人收藏,輾轉于美國加州及中國上海、香港三地,但到目前為止最大和最後的“贏家”只有董橋一人。因為在短短的六七年時間裏,此件胡適墨跡獲利約四五十倍,堪稱“暴利”。但書畫收藏愛好者或投資者應該要有理性的思維:像董橋那樣書畫投資的“成功”個案,並不具有普遍的推廣或示範意義。董橋的藏品能夠拍賣出高價,絕不意味著你的藏品也能隨之“水漲船高”。書畫投資失敗的慘痛案例舉不勝舉,只不過是人們永遠喜歡傳播或相信那些道聽途説的“神話”或“傳奇”罷了。對一名普通的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而言,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以時間來換取利潤或增值的空間。除此之外,切勿作其他的非分之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