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藝術仍然有“泡沫”的餘悸,但是最壞的日子已經遠去。2010年秋天,藝術的黃金時節“金九銀十”如期而至,北京藝博會、宋莊藝術節、上海當代、上海藝博會、798藝術節、藝術北京、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將陸續登場亮相,也有精明的藝術家借著這股熱潮如期推出大型個展。無論是賣畫的還是不賣畫的,都在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資源來積極造勢,只有大規模的撒網,才能擄獲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和新藏家,這才是他們想要的。
藝博會戰場 藝術節練兵
對於成名的藝術家來説,藝博會、藝術節已經跟他們沒有多大關係,因為藝博會所能提供的跟這些人所需要東西的逐漸變得疏遠,經受了市場錘鍊的這些人,他們的作品已經不用費大力進行推廣、傳播,工作中心早也已經轉移到工作室。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藝博會的普通觀眾們,看什麼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體驗一下藝術的感覺。
去年的“金九銀十”,藝博會、藝術節、雙年展都不約而同的將青年藝術家推上了主角位置,今年,“青年藝術家推介”不約而同的二度開花,怕青年藝術家實力不夠?沒關係,有大師的作品給他們撐腰,上海藝博會中,法國的Artco France畫廊帶來了羅丹創作的雕塑《加萊義民》這樣重量級的作品,定價是400萬歐元。當前快節奏的藝術環境,作品要在最恰當的時機展示、變現,讓青年藝術家及時從烏托邦的夢想中醒來,把他們一把拉到金錢交易的戰火硝煙之中。對於他們來説,藝博會就像是一個定期玩的一個“戰場”遊戲,而且在這個後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藝術機構們往往也會積極參與藝博會來反抗低迷,因此,青年藝術家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但是現象不代表真相,試想能有多少青年藝術家能夠真正介入到藝博會?中國還有大量的藝術院校在校生、成名藝術家跟班和啃老族,他們奢望買家走進他們的工作室,希望有幸能夠得到藝術推手的賞識,然後簽約、賣畫,沿著老一輩成功藝術家的路子走下去。
最愛新藏家
今年上海的9月熱鬧非凡,“上海當代”和上海藝博會借著世博這場猛烈的“東風”同期舉辦,在中國,誰都知道上海“多金”,且不乏有實力的藏家,因此,近年來每當遭遇中國藝術的“金九銀十”,就會上演同一地區的兩檔藝博會同時舉行的奇觀。藝博會向來有藝術市場“晴雨錶”之稱,今年的上海藝博會五天便成交7000萬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2000萬,觀眾人數達到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這是上海藝博會給出的官方數據。但是真正的市場變化不僅表現在不斷刷新的價格上,更表現在藏家對藝術的接受方式、市場表現以及購買力。本屆上海藝博會約有120家機構參與,其中境外畫廊佔到了40%,上海香格納畫廊的負責人表示:“雖然本屆藝博會人氣比去年要熱鬧許多,但帶來的本土購買力並沒有想像中旺盛。”
“上海當代”的展會總監秦思源憑著在尤倫斯的經驗把非盈利機構的做法移植到了這個真正的藝術賣場。自去年他就開始推動“亞太區新藏家發展項目”,今年依舊是走這條路子,在展會期間舉辦各種藝術收藏論壇、講座,一方面希望能夠取得本土企業主和有錢人的幫襯,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希望培養一批略懂藝術又出手闊綽的新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