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藝術展上,藝術家曾建華在北京藝門展位中自己的裝置作品前。
本週三,第三屆香港國際藝術展盛大開幕,引得眾多中外商家、藝術家、藏家紛至遝來,同觀盛況。其中許多人是受到使亞洲藝術界的焦點聚于香港的市場力量的驅使。群集的畫廊以高古軒畫廊(Gagosian)和佩斯畫廊(Pace)這兩家西方頂級畫廊為代表,都不約而同地尋找著在這座城市擴張的潛在可能。
藝術展以一場收藏家酒會開場,賓客包括該藝術展的諮詢委員會成員、青年收藏家張明(Richard Chang,UCCA本週日將展示他的部分“多姆斯收藏”)和藝術家畢加索的孫女黛安娜·畢加索(Diana Picasso)。同時出席該酒會的還有藏家邵忠(Thomas Shao),他任現代傳播集團總裁,旗下有田霏宇(Philip Tinari)主編的中英雙語期刊《藝術界(Leap)》等刊物。邵忠從事收藏已有20餘年,他説他在香港國際藝術展已購買了8件作品——包括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莎拉·莫裏斯(Sarah Morris)和翠西·艾敏(Tracey Emin)的作品。這些作品將在他的辦公室、住所和公司的展覽空間展示。
藝術展的開場氛圍幾乎令人眼花繚亂,懷著對近來強勁的香港藝術市場的期盼。該藝術展另一位諮詢委員會成員、北京藏家、中國藝術行家楊濱[他同時也收藏西方重要藝術家如馬克·奎恩(Marc Quinn)、洛克希·潘(Roxy Paine)、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約格·伊門道夫(Jorg Immendorf)等人的作品],他盛讚這次藝術展,稱其已經與全球首屈一指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達到了同等水準。
其他人則表現得更為審慎。來自東京的重要藏家大林剛郎(Takeo Obayashi)認為,香港國際藝術展有希望成為“這一地區國際性的藝博會”。他也購買了一些作品,包括從格拉斯哥畫廊(Glasgow)展位購買的吉姆·蘭比(Jim Lambie)的作品。
該藝術展的多樣性體現于其中有很多剛剛起步的藏家。一位從事私募基金的32歲新加坡藏家(他不願透露姓名)熱情地表示,這次藝術展使他能夠在商家和藝術家圈中得到必要的曝光。
中國大陸的藏家大多聚集在主展場。“他們4點時蜂擁而入,”當時VIP預展剛開始,經營科恩畫廊(James Cohan Gallery)上海分館的亞瑟·索爾維(Arthur Solway)如是説。“問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有幾位歐洲藏家在場,包括經營私人收藏博物館Kunstwerk的彼得和愛莉森·克萊因(Peter and Alison Klein)。美國幾家博物館的館長——包括古根漢姆博物館館長理查德·阿姆斯特朗(Richard Armstrong)和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館長奧爾加·維索(Olga Viso)也在現場逛來逛去。
在佩斯北京畫廊的展位上,紐約佩斯畫廊總監詹姆斯·林頓(James Lindon)説:“人們有興趣觀看一場合宜的泛亞洲藝術博覽會的産生,可能指的就是這樣的藝術展。”該畫廊本次也已産生了2.8萬到100萬美元的成交額,出售了斯特林·盧比(Sterling Ruby)和詹姆斯·錫耶納(James Siena)的作品,並有一件張曉剛的重要作品被預留。
法國商家艾曼紐·佩羅丁(Emmanuel Perrotin)則選擇在其中做一場日本藝術家高野綾(Aye Takano)的個展,所有展品價格居於3.5萬至12.4萬美元之間,在VIP預展開始後的的一小時內就有三件被中國藏家買走。佩羅丁表示,參加這一藝術展自然是他的下一步選擇,他自1990年起經營日本藝術家作品,已與中國藏家建立聯繫。“對我們而言這並非投機,”他説。“我們不投機是因為我們覺得在中國有百萬名藏家,這次我們沒必要只為賣出作品而改變計劃。”
和在巴塞爾藝博會上一樣,一些名流也出現在香港國際藝術展上。與澳大利亞藝術家文森特·范陶佐(Vincent Fantauzzo)合作創作在藝術展現場展示的影像計劃《小溪(The Creek)》的巴茲·魯赫曼(Baz Luhrmann)蒞臨現場。香港小姐則在紐約萊赫曼·茅平畫廊(Lehman Maupin)的展位上流連,在翠西·艾敏的霓虹燈作品前留影,藝術展的預展和開幕式結束後,萊赫曼·茅平畫廊展位的日本藝術家Mr.的作品和邁阿密青年藝術家赫南·巴斯(Hernan Bas)的作品已被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