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名家“特型書畫”造假法之信札成品辨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14 11:21:0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在“特型書畫”定義中所指向的書法造假,確實是針對那些嚴格意義上非真正名家書法作品的帶有實用性或説明性的書寫筆跡。此類筆跡的書寫者多半是在與“創作心態”很不同的特定情境下即興寫就的,故它有較大的可能與鑒藏者以往所見識的當局名家的“標準字”不太一樣。還有,不論真或偽的此類成品,其文義皆必與書畫鑒藏習慣性思維的“來路”與“出處”有關,這也是此類偽作近來被大量作偽以及它頻頻“得手”的一個重要因素。市面上最常見的此類偽作計有信札、題字與假題跋三種,此次先説最前者信札。

信札即書信的原件,又稱手札、書札、尺牘等,有的還包括其封套。從唐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裏,我們就很自然能理解從古到今為什麼在收藏圈中始終都盛行收藏名人信札的道理。歷代大名家的信札在市面上向來都價格不菲,其假貨也多如牛毛。

以鑒定的視角觀察,名家信札與同一名家的一般性書法作品作比較,它計有三點的特殊性:一,它的文字內容包含藝術以外的資訊量多而具體,即上述提到的寫有當局成品來龍去脈的“潛臺詞”,故當今有的作偽人在炮製了一件署名某名家的書畫贗品時,還附帶偽造一封充滿針對性意思的信札,將其派作“證物”、“證據”的用途,在拋售贗品時侍機出示該信札,以誘惑買家。二,寫在信札中的字,受“情感”影響的成分較大,字裏行間蘊含的精神氣質之類的元素更多,許多名家成名前與成名後的字跡其表面形態與氣度有很大的不同,這純因一個人的“生存環境”與“心態”不同使然。三,個別名家以毛筆寫書信時有打草稿的習慣,寫給同一受者的一封信有的反反覆復塗改成了好幾份,一旦日後那些正稿與草稿統統流到市面上,無形中將給一些收藏愛好者造成不少鑒藏困惑與尷尬,即便是收藏資歷較深的人,對名家信札走眼的概率也明顯高於其他作品。

如黃賓虹是位超級大書畫家,對他藝術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該畫家寫于山水畫作品中的字是極穩實而厚重的;當畫家寫信札時,字就頓時變得“剛柔相濟”起來。氣格高,變化微妙,字功夫與抒情性並重是其信札型書法的最大優勢,見圖(1)真跡。圖(2)是黃賓虹信札疑偽成品,它2006年秋季在南方某拍賣行入拍。當我們的視線由圖(1)轉到圖(2)上就會很快發現疑偽成品根本就是件經不起推敲的粗糙貨,它上面每個字的筆線與結體以及總體章法的藝術品質真是不能與真跡的這件作相提並論。

人説“字如其人”,信札的真偽辨識要點就是體現在這四個字上。也就是説鑒定人一定要深入了解署名者的生平及其相關的真實性的信札手跡。若我們對鑒定物的署名者了解較全面,接觸實物也多,那麼辨別真偽的把握就相對大了。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徐悲鴻兩封信札首次曝光:與劉海粟陳年舊事
· 胡適信札透露舊日情誼 共拍出744.8萬元
· 國家文物局動用"優先權" 成功收購"致胡適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