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燮君
博物館文化的昨天和明天——陳燮君研究員在上海博物館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上的講演
“博物館文化”是博物館辦館規律的探索、博物館運營智慧的集聚、博物館精神家園的守望和博物館人文態度的磨礪。“博物館文化”具有文明的原創力、藝術的感染力、人文的震撼力和歷史的穿透力。“博物館文化”是博物館風華魅力之所在、發展動力之所在、文脈傳承之所在和未來時空之所在。“博物館文化”與博物館同生共長,支撐起博物館的璀璨星空。
陳燮君
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上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哲學原理、科學哲學、當代城市文化和新學科宏觀理論、圖書館學、博物館學、資訊學、藝術管理、文博資訊管理。出版著作《學科學導論——學科發展理論探索》、《時間學》、《生活中的色彩學》等(包括合作),主編《世博詞庫》,參加主編《新學科辭海》、《世界新學科總覽》、《21世紀世界預測》等,發表《戰國楚竹書的文化震撼》、《千年丹青》、《百代法書》等論文、文章1000多篇。獲上海社會科學院精英獎和全國、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80多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上海博物館已經走過了60年的發展歷程。在歲月的綿延中,上海博物館以日益豐富的館藏文物、日漸深入的各項研究、令人矚目的文物展覽、頗具影響的社會教育、真誠執著的人文情懷和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凝聚養育著“博物館文化”,並用堅守和創意連接博物館文化的昨天和明天。
“博物館文化”支撐起博物館的璀璨星空
“博物館文化”是博物館辦館規律的探索、博物館運營智慧的集聚、博物館精神家園的守望和博物館人文態度的磨礪。“博物館文化”具有文明的原創力、藝術的感染力、人文的震撼力和歷史的穿透力。“博物館文化”是博物館風華魅力之所在、發展動力之所在、文脈傳承之所在和未來時空之所在。“博物館文化”與博物館同生共長,支撐起博物館的璀璨星空。
一、“博物館文化”的探索與養育。博物館文化的探索與養育和博物館的發展同行。建立於1952年的上海博物館從南京西路的原跑馬廳大樓白手起家,經歷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銳意進取,到今天,已發展成一家擁有百萬餘件文物藏品、年觀眾量達180萬人次、在海內外都享有盛譽的博物館。60年來,上海博物館堅持以收藏、保護、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為己任,並注重將研究的成果通過陳列、展覽、講座等多種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為社會公眾提供盡可能廣泛而深入的文化服務。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上海博物館重視依託自身的文博資源優勢,圍繞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不斷致力於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合作溝通,使得博物館文化更加貼近大眾,從而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博物館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先後在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瑞士、俄羅斯、阿根廷、南韓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舉辦中國古代的文物珍品展,促進了各國各地區人民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打開了一扇重要窗口。在60年的發展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應該關注致力於梳理人類文明、探索人類精神家園的“博物館文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使“博物館文化”具有世界意義和全球的情懷;應該關注致力於保存和展示中國各民族厚重燦爛華章巨篇的“博物館文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使“博物館文化”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的自豪。“博物館的文化力量”應是今天博物館人的共同命題:博物館的文化力量是歷史的力量,它以歷史的見證、現實的明鏡而拓展著人類的未來;博物館的文化力量是誠信的力量,它以誠信的堅守、心靈的凈化而崇尚安寧與祥和;博物館的文化力量是創意的力量,它以思想的放飛、創意的綿延而更新觀念、推動踐行;博物館的文化力量是經典的力量,它以經典的收藏、稀珍的展示而持續積累著神聖、精彩、信仰與文脈傳承的智慧。
二、“精神家園”的守望與引領。案頭有一本1952年11月初版的《上海博物館陳列品説明書》,紙頁已經發黃,然而對於上海博物館在建立之初就以守望與引領“精神家園”為己任的堅守卻清晰可見。這本《陳列品説明書》指出:使群眾通過這個陳列,認識到“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有著豐富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産,我們勞動人民向來有偉大的創造力,也有著善於吸收融合外國進步文化的優良傳統。結合群眾的學習和學校的歷史教學,豐富勞動人民和青年學生關於祖國的歷史文化知識,以提高民族自尊心,發展民族文化。培養群眾對於祖國的熱愛,提高群眾的愛國主義思想。經過60年發展,上海博物館的藏品從最初的幾千件增加到近百萬件,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品超過14萬件。上海博物館陳列展覽依類而設,專題展覽競相推出,文物徵集保護日漸完善,各項研究喜獲碩果,社會教育日趨深入,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致力於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世界需要寧靜與和諧,精神需要撫慰與滋養,“精神家園”中有睿達與智慧,“精神家園”中有尊嚴與情懷。我們可以在博物館守望與引領的“精神家園”中尋找通達明天的文化哲理、核心價值、心靈探索、處世之道與前行力量。
三、“世博文化”的踐行與拓展。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後,歷史把機遇給予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從一開始就參與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籌辦,悉心研究世博會的發展歷史,積極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多次拿出主題館的陳展方案,牽頭營建城市足跡館和世博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整個團隊一起,精心策劃,設計了開放的城市、東方理想幻城、編鐘古韻、西方理想幻城古代城堡與近代城市、雅典古代理想幻城、“震撼五千”、史詩長卷、夢裏徽州和城景影院;揭示了城市的元素,演繹了城市從無到有;反映了文藝復興以後城市如何走向成熟、趨於經典;深刻闡述了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對於人類社會來説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迎來了動力世界和光明世界,一方面遇到了生態環境的重大挑戰,以機器卓別林、創意都市、世遺城映、世界城市遺韻、疊嶂城影、絨繡中國、運河城曲和申城遺風等展項,生動展現了城市以成長的智慧積極應對挑戰、解答難題。世博會博物館以互動觸摸等多媒體形式,介紹世博會的歷史,提供與世博會相關的文獻資料;吉祥世博城以壽山石世博城、10萬顆田黃金頂、環幕飄幕頂幕三位一體組合投影、世博花車和吉祥玩具為元素,結合聲光電全息互動,演繹世博歷史、世博會精神和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會博物館全面回顧世博會159年曆史,集中亮相歷屆世博會精彩展品,從方法論上介紹世博會的申辦和籌辦……在世博會博物館中徜徉,從世博場景、歷史脈動、項目演繹、記憶再現、文物展示中處處可見創意掠影。世博會與博物館有天然的聯繫,崇尚創意、定格精典、延伸歷史、堅守文明使兩者親密相伴。
堅守和創意是“博物館文化”的傳承智慧
“博物館文化”在積累和播揚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的目標、精神的激勵、團隊的接力、全球的視野和運營的戰略,其中,堅守和創意是“博物館文化”的傳承智慧。
一、堅守和創意是穿越60年史詩的文化智慧。上海博物館60年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1952年至1959年為建館創業階段。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館開館時館址在南京西路325號,為原跑馬廳大廈,與上海圖書館在“同一屋檐下”。當時,上博有史前時代、殷商時代、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秦漢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隋唐時代、宋元時代、明代、清代和近代工藝品等10個陳列室,藏品數千件,潘達于代表潘家捐贈家傳寶藏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大煉鋼鐵的年代,從“廢銅爛鐵”中搶救文物,至1959年8月上博遷入河南南路16號中匯大廈前,館藏文物已達11.2萬件。其中大部分是用市政府的財政撥款徵集的文物。1956年成立了考古組。在這一階段,業務發展的兩個中心是“徵集傳世文物”、“研究館藏文物”,倡導“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並舉”、“基本陳列和最新研究成果加入”。1959年至1978年為跌宕起伏階段。1959年上海博物館搬遷至河南南路後,業務有了進一步發展。但上海博物館也難避激蕩的風雨,于1972年恢復開放。之後,上海博物館開國內博物館風氣之先,把綜合陳列改為專題陳列,先後設立了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代雕刻四個專題陳列,展品1400余件,陳列面積3400平方米。風雨猶在,古風猶存。1978年至1992年為改革開放初見成效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博的人事制度改革和陳列創新,使上博的發展處於國內文博界的前列,1991年國家文物局在上博召開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重點介紹了上博的陳列和管理經驗。同時,上博還舉辦了吳文化考古展和學術研討會,開啟了辦一個展覽開一個研討會的模式。1993年至2001年為新館建設迅速發展階段。1993年9月18日,上海博物館新館建設工程在人民廣場打下第一根樁,1995年新館部分對外開放,第二年全面開放。新館躋身於世界一流的博物館行列,以陳列設計、文物展示、環境保護和視覺享受的珠聯璧合,展示了“人物和諧”的展覽境界,呈現了現代化高科技博物館的亮麗風采,以收藏研究、修復、古籍保護和實驗室等的文化方陣,體現了繼承傳統文化博物館的文化自覺。2002年至今為“世紀創新”階段。2002年10月在上博推出了“國際博協亞太地區第七次大會”,在國內率先提出無形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理念與研究成果,舉辦了世人矚目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引出了“長隊優美”的美好話題。2010年的世博會和盛大的國際博協第22屆代表大會的舉辦磨礪了上博團隊,使辛勤的耕耘和豐碩的成果一起嵌入了上博60年的發展史。
二、“三大傳統功能”的現代化。收藏徵集保管功能、研究功能和社會教育功能是博物館的三大傳統功能。近十年來,上海博物館在三大傳統功能的踐行方面有了“現代化”的理念追求和實踐推進。“三大傳統功能”的現代化是指利用高新技術的收藏徵集保管功能、形成學科優勢的研究功能、面向現代社會的社會教育功能。上海博物館設有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專業結構不斷完善,積極開展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及調控、金屬類文物防腐蝕、有機質地文物保護處理、博物館蟲霉防治等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進行古陶瓷年代熱釋光測定、文物成分與結構檢測等科學分析鑒別技術研究,開展青銅器冶鑄及加工技術、古陶瓷成形及燒制工藝等中國古代工藝技術研究工作,推進“館藏文物保護環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建設,關注探索亮點,形成研究優勢,不僅承擔了上博14萬件珍貴文物、87萬件一般文物的科技保護工作,而且作為一個行業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圍繞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戰略、針對該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作性研究的職責。上海博物館在研究功能的踐行中重視積累書畫、青銅、陶瓷、工藝和考古方面的學科發展優勢。在面向現代社會的社會教育功能方面,上博除了舉辦一系列有影響的大展外,還在教育上積極探索。2008年以來,上博的公眾講座由年平均30場增至年平均160場。2010年和2012年,年平均達200場。“三大傳統功能”的現代化有效增添了上海博物館的發展動力和智力支撐,從基本功能和與時俱進的意義上充分體現了堅守和創意是“博物館文化”的傳承智慧。
三、“3+1”展覽模式的努力建構。展覽是上海博物館業務工作的有機組成,是“博物館文化”中堅守和創意的重要體現。在近年來上海博物館的展覽探索中,努力建構起“3+1”展覽模式。“3”是世界古代文明系列展、邊遠省份文物精品展、特別文物系列專題展;“1”是指館藏文物珍品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為歡慶上海博物館五十華誕,從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1月6日,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一起在上博成功舉辦了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每天限量接待中外來客,前後接待觀眾23萬人次。期間,有反覆研究精心布展的傾情,有頂著寒風舒展長隊的感動,有潛心賞析廢寢忘食的迷醉,有百人歡聚盡情揮毫的良宵。一個大展,為何會形成一次“文化轟動”?因為這次世紀大展是國之瑰寶的集中亮相,晉唐宋元的盛大巡禮,千年遺珍的隆重檢閱,“文化方陣”的超常整合。我們記得在甲申冬日推出的周秦漢唐文明大展,陜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館鼎力合作,兩百餘件文物璀璨薈萃,兩千餘年歷史集約展示,在昨天的地平線上曾經積澱不屈的“琴文”,亮出韌性的“劍膽”,揚起詩意的軍魂,揮灑歷史的深沉,在今天的展廳中邀集了跨越時空的古時文明,其中有神態從容的儀仗出行,流光溢彩的鎏金銅龍,貼金彩繪的文武官俑,威武勇猛的漢代辟邪,頗感震撼的圍屏石榻,舉世矚目的多重寶函……可謂周秦雄風漢唐歌,千古長賦鏗鏘吟。“3+1”展覽模式的努力建構,使堅守和創意進一步成為“博物館文化”的傳承智慧。
連接明天的“博物館文化”
為了慶祝上海博物館建館60週年,上海博物館還隆重舉行了“博物館的文化力量——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共話“博物館的文化力量”:應該認識博物館所蘊含的文化力量,“博物館內涵”是文化力量的生動體現,“繼承、探索”是文化力量的無窮魅力,“民族精神”是文化力量的崇高體現;應該了解博物館文化力量的體現方式,真——為觀眾創造情境的規定性,新——給觀眾以豐富新鮮的感受,誠——與觀眾的內心情感相呼應,蘊——使觀眾感受再創造的愉悅;應該探索博物館文化力量的社會功能,包括社會認識功能、思想教育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性情陶冶功能和感官愉悅功能等。
上海博物館在回顧總結60年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正在探索連接明天的“博物館文化”的十大新理念:一是“以物為重+以人為本”,二是“以史為鑒+拓展未來”,三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四是“人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五是“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課堂”,六是“安全保衛→平安建設”,七是“外事工作→文化交流”,八是“禮品製作→文化創意開發”,九是“保管展示捐贈品→善待收藏家”,十是“博物館管理理論研究→博物館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
“博物館文化”的新理念來自於昨天和今天的實踐,連接著博物館的明天。博物館“以物為重”,加強藏品的徵集、收藏、保管與研究、展示,是毫無疑義的,這既是傳統的,又是今天和明天必須堅持的。然而,博物館同時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樣才能進一步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才能進一步把百姓的文化民生放在心坎上,才能使觀眾樂於走近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才能使“以物為重”的博物館更好地發揮“物”的重現歷史、展示文明、傳播知識、教化心靈的作用。
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以史為鑒”理所當然,“拓展未來”更是義不容辭。我們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藝術中走來,對創造明天燦若星河的文化藝術理應承擔起“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的責任。上海博物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定位與面向現代社會並不矛盾,在數字博物館方面應有所建樹。近年來,上海博物館重視網路基礎平臺的建設、數字化文物資訊管理系統的營建、上海博物館網站的完善。上博下一步將加快館藏古籍善本數字化進程;在一級藏品圖像數據已基本錄入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藏品數據庫二級品圖片的拍攝和數據入庫工作;以網路應用為前提,爭取早日構建“數字上博”,促進資訊實體虛擬化、資訊資源數字化、資訊傳遞網路化、資訊利用共用化、資訊提供智慧化、資訊展示多樣化。博物館是城市的窗口,然而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又要求博物館成為城市的課堂。多年來上海博物館在本市幾十所中小學舉辦了數百場講座,在暑假還開設“未來考古學家”和“未來藝術家”兩種學習班,如“未來考古學家”學習班自2005年開辦以來,有“認識考古學”、“解讀古文字”、“考古與藝術”、“修復古陶瓷”、“學習做拓片”等課程和遺址遺跡考察活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考古基本知識,從中感受考古工作的艱辛與樂趣。“安全保衛”向“平安建設”演進,是上博近年來的努力。在這一理念導引下,人防、物防、技防有機結合,安全防範系統正逐步向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整合化發展,“平安建設”尚在充實更大的綜合性內涵。上博將在“外事工作→文化交流”新思路的牽引下,進一步以學術交流為主線,拓展與國際博物館界的全面接觸與交流;以展覽為抓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以文物研究為媒介,發展博物館的海外之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的隊伍建設和業務建設;利用館藏和文創資源,開闢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新途徑。“禮品製作→文化創意開發”的理念使上博藝術品公司從1996年新館建成時的500萬元人民幣營業額發展到今天的4000多萬元,擁有2萬多種商品,並以自主設計開發的文化商品為主,形成了自己的創意特色。在實踐中我們已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博物館文化商品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文化傳播的一個載體,藝術品公司既是上博服務平臺的延伸,也是展覽教育領域的拓展,更是博物館文化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博在創建之初,就接受了收藏家的慷慨捐贈,一路得到了收藏家的文化關愛和呵護。上博一直感恩歷史、善待收藏家,在“保管展示捐贈品→善待收藏家”理念的驅動下,進行“收藏家文化”的情感演繹,為收藏家解決實際困難,努力把博物館辦成收藏家“最值得信賴的家”。“博物館管理理論研究→博物館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這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命題,上博將在回顧總結60年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從管理實際出發,昇華管理理論研究,從博物館學的高度進行理論創新,反哺新的實踐,充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地去迎接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