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Creative M50頒獎典禮暨論壇茶歇的短暫空檔中,我們榮幸地採訪到了本次新銳評選活動的重量級評委:著名藝術家丁乙先生,搜狐藝術就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層面向其提出了一些問題,以下為訪談實錄。
丁乙先生在Creative M50新銳作品展覽中與獲獎學生交流
搜狐藝術:在80年代的一批年輕藝術家中,比如已經成名的高瑀,陳飛等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用卡通的形象和漫畫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您認為這樣的手法選擇是因為什麼?那在您藝術創作之外的教學過程中,比如現在的90後一代又有哪些新的變化趨勢?
丁乙:實際上80年代的這批藝術家實際上是受到了90年代日本文化的影響,比如村上隆這樣的藝術家,還有一些漫畫和動畫的流行和傳播。當然這和目前的電子時代發展也有關係,和網路還有遊戲方面的接觸非常頻繁,可能會讓他們更傾向於卡通形象的主題表達。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趨勢在變化,今天這個時代好像又過去了。實際上Creative M50這個評選活動,我從第一屆開始就一直是評委,剛開始組成評委會的時候我們就有一些定位,我們不是要追求主流的意識,這些呈現的作品非常綜合,唯一的限定是年輕的在校藝術家,我們還是比較注重個性化的表達。所以歷年選取的作品和當年的畫廊和藝術展的主題都有一些距離,還是想突出呈現一個藝術家連貫的狀態和風格。
因為我自己也教書,也在管理自己的美術館,所以這些年來還是比較關注年輕藝術家發展的動向,我現在發現一些現象,特別是一些海歸的年輕藝術家,他們的風格和80年代的主流可能完全沒有關係,而且他們的作品非常國際化,已經完全看不到自己的身份意識和各種藝術形態之間的界限意識了,並不是一上來就拋出中國人自己的符號化語言。而且他們的作品在表達形式上也非常多元化,我覺得這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腳步也有關係,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搜狐藝術:目前美術學校的大學生一般都是在學校裏接受美術教育,但是真正走入社會體驗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有人認為他們的作品缺乏一種社會性,總是喜歡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轉悠,您是怎樣認為的?
丁乙:其實這也正是當下社會環境的反應,我覺得這樣的形態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以自我生活為主,如果20年之後回望今天,這恰好也是一種社會現狀的反應。比如60年代提倡下農村體驗,這在今天來説,這樣的體驗其實並不是自己真正的世界,而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另外一個世界。所以現在年輕人用自己的創作反映社會的周邊,我想這就是反映了整個大時代的背景。
搜狐藝術:在您做評委這些年之後,在後來的時間裏,您還有沒有持續關注過這些獲獎學生的發展?了解一些他們現在發展的現狀呢?
丁乙:我還持續關注著其中一些人的發展,因為在這個評選活動之外,我還參加一些其他獎項的評選。有時候會碰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比如説M502008年獲得評委會大獎的選手韓鋒,我之前也給他寫過評語,去年我在約翰·莫爾國際大獎上又看見他,當時他又拿到了大獎。所以當時其實還是有種很驕傲的感覺,那就是説這個M50的獎是有意義的,我就像星探一樣,最早發現了一個藝術家的潛質,然後把他推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在今天獲得評委會大獎的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張如怡,這可能是我在第三個場合看到她的作品。第一個是約翰·莫爾國際大獎上,我看到她的作品呈現出的立體幾何圖形效果覺得非常值得鼓勵,因為在國內很少看到這種理性的思考,這和國內的主流市場比較脫節,但是這種形式在中國當代藝術裏非常缺乏,很少有人去做。所以我當時就把我的想法告訴了英國的評委,但是他們覺得在西方的理性思維社會中,這樣的作品很普通。因為評選都非常公正,最後英國的評委還是沒有投票給她,所以當時她僅僅拿到了入圍獎。但是對我來説這樣的作品很驚喜。後來我在"羅中立"獎學金終評中又看到了她的作品,當時我就又向評委會建議説這樣的作品很值得鼓勵。他們同意我的看法,所以她最終拿到了大獎中的一個名額。
搜狐藝術:在您參與評選的這些國內和國際上的大獎,現在國內的這些年輕藝術家和西方國家中的同輩來説,他們之間創作水準是否存在一些差距?這些差距有多大呢?
丁乙:我覺得這樣的差距並不是越來越大,而是越來越小,因為現代社會資訊的傳播和對藝術的了解加深,這些界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模糊了。不像80年代、90年代當時的差距那麼明顯。可以説今天的中國年輕藝術家還是碰到了一個好的時代,使得他們的作品能呈現出更多元的面貌,還有一些個人的氣質可以充分體現出來。我們當時那個年代資訊來源非常少,你可能得到什麼樣的資訊就會成為什麼樣的藝術家,他們沒有辦法選擇,而今天的條件就大大不同了。
特別是今天給年輕藝術家提供的機遇也更多了,比如這些給年輕藝術家發展平臺的獎項越來越多,今天我們和主辦方還在討論如何堅持M50這個獎項的定位。因為同類的獎項現在這麼多,如何讓M50的新銳獎具有自身的特點,這些定位和評委會的組成都是相輔相成的,它會影響一個獎項最終呈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