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歐洲宣言展策展人 唯一的流動雙年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0 14:47:46 |
文章來源: 藝術銀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些北歐的藝術人士在威尼斯聚會時,針對一些超級國際大展漠視青年藝術家的現狀,提出建立一個嶄新的雙年展的設想,由此以鼓勵推動歐洲的青年藝術,這個雙年展被命名為歐洲宣言展,暨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

沃特斯黑Waterschei開幕之夜

宣言展在創始之時並沒有選擇一個固定的地點為展覽的展場,而是每一屆都在不同的歐洲城市舉辦。由此,宣言展也被稱為“遊牧(Nomadic)”的雙年展,其意圖是要從歐洲當代藝術和文化集中的中心城市出走,去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宣言展自1996年誕生之後每兩年舉辦一次,至今已經成功舉辦9屆。自1996年以來,宣言展依次在鹿特丹(1996),盧森堡(1998),盧布爾雅那(2000),法蘭克(2004),聖塞瓦斯蒂安(2006),特倫蒂諾 - 南蒂羅爾(2008年),穆爾西亞與北部非(2010)和林堡(2012)舉行。其中第四屆展覽城市選在德國的法蘭克福,這一選擇曾引起了爭議,因為展覽的本意是要避開大城市,而法蘭克福顯然在歐洲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是支援的專家認為,法蘭克福只是一個歐洲的商貿城市,其在文化上仍屬邊緣,這種觀點最終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事實上,在這屆雙年展中,策展人也確實選擇了不少利用法蘭克福的商業特色來創作作品的藝術家。例如,瑞士藝術家Christoph Buchel在得到展覽的邀請後,將參展權拿到網際網路上拍賣,從1美元叫到15099美元成交,由此來批判今天展覽的商業性和市場價值。另一位德國的藝術家Dirk Fleshman的創作品方案是在展地設置一座小餐廳,邀請20位參展的藝術家將他們獲得的參展費250歐元投資,使藝術家轉化為生意合夥人。這些就地衍生的創作主題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

倪海峰《平行生産》

宣言展的起源基於90年代初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化,是在冷戰結束後對歐洲一體化的文化上的後續推動。自開始以來,宣言展就成為歐洲的一個重要文化旅遊平臺,專注于促進歐洲文化和社會城市之間的對話。歷經八屆,宣言展已發展成為一個靈活和移動的結構,能夠不斷改變和重塑自己。還以第四屆法蘭克福展覽為例,這次展覽有20多國的80位藝術家參加。在展示的過程中,這些藝術家除了使用各美術館場地以外,還利用了機場、車站等許多公共空間,由此以介入城市,主動和城市生活發生關聯。與此同時,由於宣言展的宗旨是支援青年藝術家,所以從法蘭克福展開始,展覽就開通了網路平臺來鼓勵各國年輕人之間的交流,並建立了藝術家資料庫。這些年輕藝術家的資料會在展覽時展出。這些附屬交流活動使宣言展成為一個融藝術展覽展示、學術研究、城市生活和推動藝術家成長的系統性平臺。

歐洲宣言展是由宣言展基金會發起並舉辦,其設在阿姆斯特丹總部的常駐團隊由雙年展多方面的組織骨幹組成。基金會在每一屆宣言展的初始籌備階段都會任命新的藝術指導或策展人團隊,他們和宣言展永久團隊的藝術專家合併成個單一的,高效的執行團隊,以組織和邀請藝術家來參加雙年展。除了雙年展地緣政治的流動展覽模式,這種創新的不斷變化的策展模式也成為它不斷變化和重塑的內在動力:在從一個展覽區域移動到另一個區域的過程中,宣言展鼓勵邀請的策展人和藝術家以開拓創新的方式工作,支援他們使用新的當代藝術的展示和創作模式,加強他們的藝術實踐與社會的政治景觀尋之間的聯繫,由此回應新的位置和工作結構所帶來的挑戰。

《17噸》展中的土耳其跪墊

今年六月開始展出的第九屆宣言展選擇了位於比利時林堡Waterschei的一座舊礦業大廈裏,這是宣言展首次只使用單一地點。這座礦業勞動人民大樓的建築面積約為25.8萬英尺,是林堡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在城市工業的低迷時期,它也依然在照常運作。在這裡,城市的房屋、道路、河渠都曾經與煤礦、煤礦英雄以及工業衰落緊緊聯繫在一起。正是出於對城市生産和生活的整體思考,展覽的藝術指導Cuauhtémoc為第九屆宣言展引入了煤礦概念,旨在強調煤礦業對於林堡的社會歷史和當下的影響。第九屆宣言展命名為“現代深處”,它要回溯的不僅是當地煤礦業對現代藝術和生活的影響,還希望藝術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喚起過去的美好,藝術的作品和展覽既是觀念的、當代的,又是具有歷史關懷的,以及與經典相一致的。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邀請35位國際當代藝術來創建新的作品,把林堡區域範圍內的問題與全球性問題聯繫起來討論;第二部分提供了一個從19世紀和20世紀的與煤礦有關的藝術作品的概述,以展示出每礦業對於藝術的歷史影響;第三部分重點向本地和國際觀眾從文化的角度展示林堡的採礦業給當地留下的豐富的遺産。宣言展會持續到9月底。

藝術銀行VS Hedwig Fijen (歐洲宣言展創始人及執行總監)

藝術銀行=ART BANK Hedwig Fijen=H

ART BANK:與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相比,歐洲宣言展的優勢和區別在哪?

H:最大的不同在於歐洲宣言展是歐洲唯一的流動雙年展,另外也不像威尼斯雙年展那樣為每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專門的展區。宣言展固有的“遊牧”基因決定了它對於歐洲心理和地理疆域的探索,這涉及邊界和概念上的雙重含義。這個項目旨在建立特殊文化、藝術家處境與國際領域下變化社會中的當代藝術、理論和政治之間的密切對話。每屆宣言展都成功的聚集了來自全歐洲四十多個國家的優秀藝術家、策展人、年輕的專業人才和實習生。隨著參展歐洲國家由12個擴張到25個,在可預期的未來將增長至30個,宣言展也逐漸意識到與歐洲近鄰地區,如亞洲、中東和北非建立聯繫的重要性。同時,它始終關注歐洲內部的少數團體和文化。總之宣言展正在不斷成長和擴張,建立起歐洲內外組織方、策展人、藝術專業人士和獨立領袖之間的創造性合作關係,勾畫出一幅當代藝術的連鎖地圖。

ART BANK:今年將同時舉辦卡塞爾文獻展和柏林雙年展,你能感覺到各家雙年展之間的競爭嗎?

H:既然明確了我們的雙年展和其他雙年展之間的不同,所謂的競爭是不存在,反而更加明顯的感受到了互補。同時,歐洲宣言展被看做更加中立,它對更廣泛的觀眾開放而不僅僅是藝術業內人士,這也是與其他雙年展巨大的差別。我們70%的參觀者來自當地,這取決於雙年展開幕很早之間就開始的一系列相關社區項目和觀眾拓展計劃,在雙年展的主題之下通過廣泛的歷史、社會和心理學的藝術內容來吸引不同的觀眾群體。

ART BANK:我想知道更多關於歐洲宣言展基金會的事情,除了歐洲宣言展的組織,基金會是否還資助別的展覽?

H:我們製作出版了《歐洲宣言展十年》、《歐洲宣言展畫冊》、《歐洲宣言展之旅》和《歐洲宣言展工作手冊》等刊物。我們同時組織了一個論壇,叫做宣言展“咖啡時間”,作為一個活動工具來對宣言展進行宏觀語境下的討論。從2002年開始,宣言展國際基金會已經組織了一系列來自不同領域和組織間的專業人士的激烈討論,對宣言展的前景和藝術對現代政治、社會和藝術環境的影響進行探討。通過對於特殊主題的持續專注,在這些迎來送往的週末,來自不同年齡、地區,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經驗的藝術家、電影工作者、學者、作家、策展人、文化經理人、製作人和博物館專家,共同加入對於每屆宣言展不同的主題和角色的探索和討論。

ART BANK:你們每次是如何選擇主辦城市的?

H:每一屆成功舉辦宣言展的歐洲城市和地區是由宣言展基金會董事會和策展人決定的,基於一系列靈活的標準,包括社會、政治、地理因素、經濟條件、基礎設施、穩定的政策、專業人士,當然,還有,藝術和教育環境。新的主辦城市在經過三年的認真研究之後確定,固定套裝程式括董事會和宣言展工作人員的調研、參觀選址和調查,其中工作人員由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高級藝術專家組成。任何歐洲國家、地區、島嶼或聯合城市都可以申請舉辦宣言展。

ART BANK:你們是如何遴選參展藝術家的?

H:參展藝術家由總體負責每屆宣言展的策展人進行挑選。宣言展致力於一種革命性的策展模式和觀念的試驗。從一個地區轉移至另一個地區,它試圖解決一個新的地區提出的新的挑戰,並隨之創造新的工作結構,鼓勵受邀策展人和藝術家創造出當代藝術革命性的作品和模式,加強藝術家和政治地標之間的聯繫。這種策展觀念是每屆宣言展遴選藝術家的理論基礎。

ART BANK:上屆宣言展的觀眾數量有多少?你對這屆的期望呢?

H:從第七屆宣言展開始,我們每屆大約有平均10萬左右的觀眾參觀,第九屆宣言展我們同樣期待的是這個數量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