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師貝爾納 弗孔攝影作品將亮相北京元·空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30 13:22:0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La 13e_ me chambre d’amour Le vitrail 第13間愛之屋:彩畫玻璃窗 1985

北京元空間將於2012年6月2日至9月15日展出法國觀念攝影大師貝爾納 弗孔(Bernard Faucon)的作品。本次展覽是貝爾納弗孔的首個中國個展,也是元空間開幕後首個獨立舉辦的展覽。近60幅作品將第一次面向中國觀眾,弗孔摯友、法國文化項目資深策劃人柯梅燕女士(Myriam Kryger),以及中國著名攝影評論家顧錚先生擔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

本次貝爾納弗孔的個展囊括了其創作生涯中的四個重要系列《暑假》、《時光的可能變化》、《愛之屋》和《金之屋》。觀眾不僅可以在畫面中閱讀到弗孔所創立的“執導攝影”所獨有的視覺張力,也可以一覽原作中,由特殊沖印方式所帶來的微妙色彩感觸。

La Cène 最後的晚餐 1981

有關貝爾納弗孔

1950年出生於法國的貝爾納弗孔,從1976年開始從事攝影創作。在此之前,他就讀于索邦大學哲學系。因為一個偶然的靈感,一開始他用祖母送給他的相機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他買下商店裏被淘汰的人形玩偶,重新修整它們,按照幼時的回憶佈置出一個個遊戲場景,再按動快門,藉以表達對逝去時光的叩問和追憶。

在此之後,這種由他獨創的“執導攝影”涵蓋到更多類型的作品。在他創作的七個系列中,他炮製場景,挑選演員,用人工打造出一個個戲劇化的場景,讓攝影的作用從記錄變成了創作。沉默玩偶、真人少年、寧靜的空房間、閃著金光的灰塵……他讓這些舞臺化的場景從無到有,又旋即在鏡頭中成為過去,也用這個過程證明了時間的不可逆性,即便再留戀,人們也不可能複製往昔。在每一幅作品完成後,弗孔都把相關道具全部遣散,一個都不留下。1995年,在預感到批量化的數位技術行將席捲世界之前,他結束了自己的觀念攝影生涯,繼而改用詩歌和小説表達內心。他的觀念和風格影響了後來的很多攝影家,也給中國當代攝影界和藝術界帶來了一道不可磨滅的靈感。

La chambre d’or 金之屋 1987

弗孔説:

我的“執導攝影”靈感來得十分偶然, 將真實影像和模型影像等同構思的想法有一天突然出現在我腦中: 跌打嬉鬧的童年, 呂貝隆山區的各色光線, 各種懷舊的情緒和當下的慾望, 在影像的過程中奇妙地浮現出來。這種捕捉並凝固光線的過程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個完美的瞬間。

1976年的夏天就像一支滿弓的箭, 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年輕的體內能量噴薄欲出, 我把各種模型塞滿了我的“皮卡” (一款廉價的雪鐵龍後箱敞開式小車), 一氣不停地開始了我的旅行: 從童年時的房間到克勒茲(法國中部省)的教堂公墓, 從聖托裏尼的游泳池到阿爾勒城的海濱小鎮(梵谷曾在此逗留15個月)。每到一處, 我快速地擺設好模特, 完成拍攝後打包上路, 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這些模型和他們的所到之處喚起了我孩童時的記憶, 好比商店櫥窗裏的模特突然間獲得自由, 向你展現出一種難以名狀卻又氣度高華的張力來。

La chambre en hiver 冬之屋 1986

策展人柯梅燕説:

弗孔的攝影作品好比一首長詩,帶給了我們一次非同尋常的關乎藝術本體論的美學體驗。他拓展了一種敏感微小的美,用虛構的場景將這種真實而又難以捕捉的美呈現出來,同時伴隨這些影像的還有藝術家本人對逝去時光的拷問。他作品中明亮的童話場景向觀者傳遞一種純凈的超現實感。無論這些場景裏的人物是石膏模特還是血肉之軀,無論這些人物的狀態是冥想還是僅僅或坐或立,都生動的喚起了關於藝術本體和存在本體的對照體驗。

Le banquet 宴會 1978

策展人顧錚説:

弗孔的攝影方式有別於通常意義上從現實捕捉瞬間的手法。他是自己先行構思情節,選擇或構築場景,安排道具,導演人形,構成具有夢幻色彩的場景,然後再加拍攝,最終以照片的形式再現自己的幻想世界。他的融合了他的文學幻想與童年記憶的照片,瀰漫著一種憂鬱、感傷的氣氛,真切地傳達出他對過往時光與風景的鄉愁。對他來説,攝影就是這麼一種表達鄉愁與生命哲思的方式。他的這些作品飲譽國際,被視為當代攝影從“照相”走向“造相”的典型,開了後現代攝影之先河。

Le champ de lavande 薰衣草的田野 1980

Les étendoirs晾衣繩 1982

Parco II 1987

有關貝爾納•弗孔:

貝爾納•弗孔 1982年

貝爾納•弗孔 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