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森收藏
在5月2日晚那場夜拍中,對《尖叫》的爭奪大約持續了12分鐘,最後是一位通過電話委託的買家以1.199億美元贏得。雖然紐約蘇富比不肯透露買家身份,但對這幅畫的原藏家是誰卻從未保密,拍賣前就為人熟知了——挪威富豪彼得·奧爾森(Peter Olsen),著名“奧爾森收藏”(Olsen Collection)的擁有者。
奧爾森家族為挪威船業大王,至彼得和他兄長弗雷德里克已經是第五代。“奧爾森收藏”其實是在他們的父親托馬斯·弗雷德里克·奧爾森(Thomas Fredrik Olsen)手中建立起來的,20世紀後期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蒙克畫作私人收藏。
《尖叫》(TheScream,1895),4個版本中唯一的私人收藏,2012年5月2日創全球藝術品拍賣最高紀錄
托馬斯當年收藏蒙克(Edward Munch)的畫,純屬一段巧合的機緣。1909年,一直患有嚴重心理疾患的蒙克在柏林接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休克治療,康復後,他決定回到家鄉挪威定居。畫家在奧斯陸峽灣近旁的Hvitsten小鎮買下一處住宅,旁邊正好是奧爾森家族的宅邸,就這樣他和托馬斯成了鄰居。Hvitsten據稱是挪威最小的城鎮,歷史上居民最少的時候曾經只有70多戶,而小鎮上的名人,歷數下來也只有在此發跡的奧爾森一家以及來此暫住過的蒙克。兩人比較親密的交往大約集中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蒙克當時已過半百,托馬斯還只有二十幾歲,年輕富豪先是買畫,後來逐漸成為畫家的朋友和藝術贊助人。到“二戰”開始前,托馬斯已購藏了30多幅蒙克的畫作,其中包括代表作《尖叫》和《病孩》,後一幅畫是蒙克更早期的作品,描述幼年記憶中姐姐索菲婭病死前的情形。在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之前,托馬斯對戰爭的情形已經做了最壞打算:早在30年代,蒙克就被納粹列入“墮落藝術”名單而禁止在德國展出,於是托馬斯預先將《尖叫》和其他12幅蒙克畫作藏匿到一處偏僻的穀倉裏,自己則帶家人逃去了英國。納粹政權統治挪威5年,藏匿的畫都沒被發現,完好保存到戰後。而蒙克本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存放在自家二樓的82幅畫被納粹抄沒,其中有71幅在戰後被一些挪威收藏家陸續買回本土,其餘11幅都散佚了。
曾屬於“奧爾森收藏”的《病孩》(TheSickChild,1885),戰後被托馬斯捐獻給倫敦泰特美術館
《吸血鬼》(Vampire),2008年11月在紐約蘇富比以3816.25萬美元拍賣,現由美國私人收藏。這幅作品為1893年蒙克在柏林展出的“愛的系列研究”之一
《夏日》
1944年,蒙克在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離世,留捐給奧斯陸市政府1100件油畫、4500件紙上作品以及1.8萬件版畫印刷品,現在的蒙克博物館即以此為主要收藏。托馬斯活到1969年。除了將《病孩》親自贈予倫敦泰特美術館以感謝英國政府在戰爭期間庇護了他和家人,他收藏的蒙克畫作保存完整,身後也沒有流散。據彼得自己透露,《尖叫》在他童年時代一直挂在他們家的起居室裏。托馬斯去世後,弗雷德里克接管了公司,彼得則由母親立囑指定繼承了父親的收藏。2001年,弗雷德里克曾對畫作提出過分割要求,法院判他敗訴,彼得仍是這批珍貴收藏的唯一合法擁有人。幾年後,彼得開始出售蒙克的畫作。據紐約蘇富比提供給本刊的數據資料:在這次全球範圍引起“圍觀”的創紀錄拍賣前,2006年2月,彼得曾通過倫敦蘇富比一次拍賣了8幅蒙克的作品,其中包括名畫《夏日》(Summerday)。彼得通過媒體表示,拍賣畫作是為了在Hvitsten小鎮籌建一座博物館用來收存他父親的藏品,計劃2013年開放。
《尖叫》的4個版本
蒙克先後畫過四版《尖叫》,最早和最後的兩版間相隔了17年。第一版《尖叫》繪于1893年,為蛋清木板畫(Temperaon Board),現在收藏于挪威國家畫廊;同一年,他還畫過一幅彩蠟木板(Crayon),專家普遍認為這是畫家為前面那個版本所做的底稿,從色彩上看,完成度似乎沒有其他版本高,現在由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收藏;5月2日經紐約蘇富比拍賣的1895年版《尖叫》為彩粉木板畫,構圖和國家畫廊的藏畫最為相近,也是4個版本中唯一的私人收藏品,最初很可能是德國一位咖啡業巨頭出錢訂購,之後才轉藏到托馬斯手中;最後一個版本的《尖叫》為蛋清木板油畫,大約在1910年完成——此時畫家已經結束他在巴黎和柏林的多年遊歷,返回到出生地奧斯陸定居,心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版本目前也收藏在蒙克博物館裏。
紐約蘇富比的新聞發言人達雷爾·洛查(Darrell Rocha)5月4日接受本刊採訪時説:“在這4個版本中,‘奧爾森收藏’中的1895年版《尖叫》有最豐富的色彩,而且是唯一留有原配畫框的一件,畫框由蒙克手繪油漆,背面題有蒙克在1892年寫的一首詩,被認為是這幅畫創作靈感的闡釋。這個版本還有一個特別之處:背景中那兩個人像,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欄杆上面向遠處的城市風景,這和其他三個版本的形態都不一樣。”
《尖叫》(1893),最為人所知的版本,現收藏于挪威國家畫廊
拍賣前,這版被描述為“與眾不同”的《尖叫》曾被送到歐洲、北美和亞洲,在密室裏近距離展示給頂級藏家。媒體揣測的潛在買主包括卡達王室,正在籌建博物館的卡達王室近兩年出手闊綽,不久前已故希臘船業巨頭喬治·安布裏柯斯(George Embiricos)以2.5億美元私下轉讓塞尚名畫《玩紙牌的人》,有傳是卡達王室買下的。《華爾街日報》則報道,蘇富比專家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指出有能力買下此畫的收藏家全球不超過10位,因為他認為,收藏家一般不會為單件藝術品投入超過其個人資産總額1%的數目,如此看來,買走《尖叫》的這一名單中可能有美國化粧品大王勞德(Ronald Lauder)、希臘船王尼亞科斯(Philip Niarchos)、俄羅斯大亨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等人。
《尖叫》中那張驚懼變形的面孔和強烈衝撞的色彩,一直被看做對現代人苦悶精神的象徵,作為20世紀的經典“表情”,其圖式通過版畫複製和印刷品所達到的傳播幅度在藝術史上也幾乎可以和《蒙娜麗莎》相比。蒙克曾自述滋生《尖叫》的情境:他和兩個朋友一起沿著海邊便道散步,正是日落時分,天空突然變得像血色一樣鮮紅。他停靠在欄杆上,疲累難以言説。朋友們繼續往前走,他落在了後面,並因恐懼而戰栗,隨即他就聽到大自然在發出兇暴的、無休無止的尖叫。後來,在一幅畫的背面——推測就是1895年這個版本,蒙克又附以文字來描述這種痛苦:“好幾年來,我瀕臨瘋狂……我被拉伸到極限——大自然在我的血液中尖叫……”
就在初次畫下《尖叫》的1893年,蒙克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舉辦了個人畫展,裏面有6幅作品被他題為“愛的系列研究”,這是蒙克著名組畫系列“生命的飾帶”的起始,《尖叫》後來也被歸入其中。在《尖叫》誕生的19世紀90年代,蒙克和在巴黎期間曾深刻影響過他的印象派、後印象派完全割裂開了,德國表現主義風格在他的作品中顯現。他從此只繪畫自己內心感受的一切:生存和死亡、恐懼和焦慮、愛情和痛苦。蒙克説,他希望觀看他繪畫的人像在教堂裏一般靜穆,將帽子取下握在手中。
塞尚名畫《玩紙牌的人》
畢加索畫作《裸體,綠葉和半身像》(Nude,GreenLeavesandBust)在兩年前創下的拍賣紀錄被《尖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