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強回鄉過元宵:家鄉底蘊是其創作源泉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7 16:54:25 |
文章來源: 泉州網

蔡國強(右二)帶著國外藝術界名人回到故鄉泉州,以期尋找更多藝術瑰寶。 (張九強 攝)

家鄉的文化底蘊成為蔡國強創作的源泉 (張九強 攝)

文化創意期待大手筆

這一個春節,蔡國強是在泉州過的。“自從1986年大哥移居日本以後,我們兄弟姐妹還沒有像今年這樣團聚過。”蔡國強的弟弟蔡國盛感慨道。

2月10日,濃濃的年味尚未退去,一場關於藝術經濟與創意文化的研討會在鯉城召開,國內現代藝術界的多位重要人物參加了活動,蔡國強並沒有如許多聽眾的期待那樣出現在講臺上,他早已趕往北京辦事去了。昨日,當他的身影又出現在泉州的開元寺、老君岩、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源和1916創意園”時,身旁已經帶著一個團隊,其中包括國際著名的紐約古根海姆藝術館前館長、現美國全球文化資産管理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托馬斯·克倫斯和普利策新聞獎得主中至今唯一的華人攝影師劉香成。

回憶起兒時過元宵時吃湯圓、遊花燈、放鞭炮的情景,蔡國強露出一臉孩子般開心的笑容。作為一位走向世界的藝術家,蔡國強特別看重的是與家鄉的感情,他承認自己的爆破創作與當年放鞭炮的影響有關。他的好友、著名藝術家陳丹青曾這樣評價,蔡以一種固執的方式至今活得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泉州人,不知有哪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像他那樣真實地維繫著與自己的出身和出生地的關係。在世界範圍裏,泉州的知名度還很有限,蔡國強每次辦展,卻特別強調來自中國福建泉州。去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開幕的《農民達芬奇》個展自述中,他乾脆説:“我本來就是農民的兒子,不,我就是一個農民。”

蔡國強最初是以火藥畫創作而聞名的。開始做嘗試時,他把畫布鋪在泉州自家的院子裏,然後點燃灑落于布上的火藥,奶奶走過來一看,二話沒説拿起一隻舊麻袋往火焰上一蓋,布上留下了星星點點的焦灼痕跡,奶奶“教訓”他,火還沒燒完時,就要觀察其燃燒情況,把握滅火時機。這無意中給了蔡國強一個啟示,火藥作品創作最重要的是懂得滅火時機的控制。

在記者的印象中,十多年間,蔡國強的變化最大的也許是頭髮由灰轉白,不變的是對藝術的不倦追求,每次回泉州都行色匆匆,但每次都帶來新的資訊新的驚喜。與2008年奧運會前夕在北京接受本報的採訪一樣,蔡國強喜歡用閩南話交談,因為這樣顯得自然親切。居住紐約十幾年的蔡國強,至今也沒有學好英語,而聽到閩南話時就來了興致,對此,他解釋説,讓工作室的助手與外國人直接溝通,等於讓自己在與人談判時多一道折衝,多一點時間去思考。話中不乏他的蔡式幽默,只是他的心思不在學習語言上,才是實話。

記者問道,為什麼以前你父親希望你學習國畫你卻迷上西畫,在旅居國外後你卻在創作中採用了大量的東方元素?蔡國強笑了:“以前是走向世界,現在是回歸家鄉。在我的心目中,藝術的目的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為此,我一直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努力以國際化語言達到最好的表達效果。”

至於表達效果是否最好呢?記者請教了同行的托馬斯·克倫斯先生。他説,1996年與蔡國強見面時,自己是紐約古根海姆藝術館的館長,當時館裏以2.5萬美元買了蔡的一件裝置作品《龍來了!狼來了!成吉思汗的方舟》,現在看起來太過便宜了。2008年,他又精心策劃了蔡國強回顧展《我想要相信》,獲得巨大的成功,參觀人數破了藝術館紀錄。“蔡國強的作品充滿歷史意蘊、藝術智慧,還有他對創作的癡迷執著,感動了我,也吸引了觀眾,要知道,産生好的作品,藝術家必須付出很長時間的磨礪。蔡的特別之處,在於能夠找到既是本土又是國際的表達方式,讓全世界的人們在理解上沒有隔閡,這是一個卓越的藝術家的特性。”16年來,托馬斯·克倫斯與蔡國強由相識到相知,共同完成了多項藝術盛事,他本人來過中國近70次,可見兩人的交往之深。

劉香成説自己此行的任務是觀察,作為全球最具知名度的華人攝影師,觀察力其實只不過是他從事職業的基本功。年輕時他是美聯社、《時代》週刊駐中國等國家的記者,1997年出任時代華納駐中國首席代表,2000年出任新聞集團(中國)常務副總裁,他協調組織的上海財富全球論壇至今為人津津樂道,而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幅廣為媒體採用的拍攝蘇聯解體的照片。“當戈巴契夫對著錄影機宣讀辭職書時,我是當晚唯一能夠進入現場的攝影記者,但規定講話時不準拍照,我目不轉睛地觀察,終於在他扔下稿紙的一瞬間抓獲到最佳的動作表情。”生於香港、長于福州的劉香成對泉州的印象只有一條中山路,那還是30多年前的一次路過留下的。他在北京的家距蔡國強的四合院很近,這次在泉州,他説要好好看看,以便解開心中之謎:泉州這片神奇的土地是如何孕育出蔡國強這樣的藝術家的?他同時透露,歐洲一家著名出版社已約定他拍攝一本關於蔡國強的畫冊。

從北京奧運會的“大腳印”再出發,蔡國強輕鬆上路,他沒有被喝彩聲衝昏頭腦,追求的依然是自由、驚訝與美的藝術境界。他最擅長的,依然是小男孩式的幻想題材,如焰火、爆破。他將中國符號、泉州元素進行極度個人化的重組,點燃背後的集體文化記憶,在空間與時間之間炸出一扇通道,組合出一套超越中國超越泉州意義的系統,可以由不同文化角度解讀的記號。當前,國家的文化政策對創意産業給予扶持,曾經在改革開放之初形成閩南畫派等現代藝術群體的泉州,又出現“創意谷”、“六井孔”、“T淘園”等園區建設項目,蔡國強認為,北京798藝術區模式已被各地城市廣為借鑒與仿傚,其實大家不要只停留在簡單的模倣上,泉州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城市規劃建設藍圖喜人,應該在通過藝術形式與世界對話方面有更大的手筆,更大的作為。

蔡國強説:“我總是在自己的歷史中拿東西,幾個資源不斷地開發,像泉州的資源,比如帆船、中藥、龍窯、陶瓷、花崗岩和燈籠等。故鄉是我的倉庫。”多年來,他一直有一個在家鄉建設當代藝術館,讓世界擁抱泉州的夢想,在這次國際團隊的踏訪中,相信他又會從“倉庫”中掏出更多的藝術珍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