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即世界嗎?——谷歌藝術計劃引起熱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1 09:22:21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被阿姆斯特丹的凡·高美術館選定為明星藝術品的是凡·高的名作《臥室》(Bedroom)。借助谷歌技術,觀眾可以看清畫作的每一個細部,包括《臥室》畫面中的5個鏡框所裝裱的畫作,其中包括一幅靜物、兩幅肖像。如果只觀看紙質印刷,它們便會顯得十分潦草,就像是當代抽象作品。

谷歌中國公關代理方表示,“谷歌博物館”提供的畫面能讓人看清一般觀眾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作品細節;還能讓人看到肉眼所看不到,但確實存在於藝術品當中的東西。比如説,在“谷歌博物館”上看過《收割機》之後,再去博物館與真跡比較,的確能看到在畫面深處裸泳的人,只有通過“谷歌博物館”的高清畫面,你才能看到水面上細微的波紋。

當然,在“谷歌博物館”遊覽並不是一點沒有遺憾。比如,相比挂在義大利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墻上的作品,谷歌創造的虛擬世界中油畫數量較少。雖然觀眾能在電腦上一寸寸地細細欣賞《夜巡》,不用顧忌博物館的參觀守則和排在身前身後的密密麻麻的觀眾,但你所看到的仍舊好像是一個帶著矩形放大框的精美複製品,那種直面世界名作所帶來的激動卻無從得到。

共用還是掠奪資源

在谷歌掃描這些全球頂級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品時,最有趣的,莫過於博物館對待谷歌這種行為的態度。這就如同當別人把錢送到你面前,幫助你完成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你卻難免會對幫助者的初衷持有一定的懷疑。

當全世界的博物館、美術館都在進行數字化工程時,作為技術公司,谷歌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和頂尖的技術,打著全人類共用的旗幟,自然讓人無法拒絕。但是,當這些藝術財富成為人們觸手可及的資源時,它又在削弱博物館“唯一擁有”的影響力。

比如,在西班牙馬德里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雖然館內最為知名的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他們卻選擇了胡安·格裏斯的立體主義油畫作為提供給“谷歌博物館”的明星作品。操作者並不知谷歌行為將如何改變傳統,因而有一種既期待又不安的情緒。

試想,如果年輕用戶真的接受並習慣於谷歌在網上提供的藝術品展覽,誰還會去傳統博物館裏排隊並擁擠地欣賞藝術品?

谷歌Art Project的項目經理Amit Sood説:“我們與全球多家博物館攜手合作,為藝術愛好者、學生和歷史學家創造了龐大的資源寶庫。無論你感興趣的是早期藝術大師、20世紀藝術品,還是簡約主義雕塑,這些藝術品都有很多地方等待你去探索。”

不過,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法國總統薩科齊寧願動用國庫10億歐元自己去掃描本國圖書也不願讓谷歌插足,法國文化部長甚至用“文化掠奪者”來形容谷歌的作為。而今年年初,歐盟委員會希望通過法令,將Google以及其他公司與文化機構和圖書館簽署的15年數字化版權協議砍到7年。7年到期後,其他組織就可以商業目的使用Google進行數字化的産物。

中國目前還未有美術館和博物館參與谷歌的這個藝術項目。

“利用現代傳媒,延伸美術館、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資源,應該是未來美術館、博物館的發展方向,我們對此也持開放的態度。但涉及具體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比如百年以內的作品,涉及著作人智慧財産權方面保護,需要具體協商。”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

據上海美術館推進藝術品數字化工程的顧建軍介紹:“國內文博系統的資訊化,推進了好幾年,但囿于兩方面因素,造成至今裹足不前,一是資金投入太大,二是版權問題。目前國內還沒有成熟的技術保證這種精細掃描的産物不被複製濫用。”

拉裏·佩奇(Larry Page)創建谷歌時,一定不會想到,谷歌作為一家網際網路技術公司正在脫離純技術方面,走得更遠。沒有任何一家類似谷歌的公司,能夠做到谷歌這種把全球文明全線複製的程度。正如尼葛洛龐帝多年前在《數字化生存》中所預言的,資訊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

當谷歌涉足的領域越來越龐大時,“Don’t be evil”的口號還能延續嗎?據悉,谷歌正在研究臉部識別技術,如果未來能通過谷歌搜索每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這個世界真的是難以想像。因為,在谷歌的掃描世界裏,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完整。

   Previou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