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包林:回望的風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14 14:52: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畫家在工作室創作,是職業之需,較之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畫家所需素材的手段已經大大拓展,既可以從傳統的素描、速寫或色彩寫生中獲得,也可以網路圖像、畫冊、攝影等資料中獲得,然後才是精心設計和步步為營的工作。但在今天,無論是從自身的繪畫經驗,還是從一些老大師的藝術實踐中,我們都會發現寫生,特別是戶外的風景寫生,不再僅僅是創作的手段,它自在自為,寫生所産生的結果似乎不再指向創作的轉換,它的存在和呈現出獨立的價值,也是自身追尋的結果。

這麼説的理由其實在於寫生的不可複製性。無論是寫生時的感受、還是寫生過程中那些應急的筆觸、色彩、未涂滿顏料的畫面以及粘在上面的沙粒、草屑和蚊蟲,都顯示出寫生狀態的當下性和唯一性。

且不談形而上的觀念,“當下”這個詞是有時間性的,因為任何個體的生命都不可以迴圈。昨天的寫生放在今天來看,只能是一種回望,回望會讓當事人主動地將有關風景的畫挂在墻上,邀請觀者議論、分享。

應當説寫生是快樂的。每當離開霧霾籠罩的城市,在清新的自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風景時,寫生者不僅在享受這種短暫的自由,更是覺得寫生應屬當代生活的一種基本權利。

寫生也是糾結的。每當面對眼前的風景,那些關於如何才是一幅好的風景畫的種種想法便會襲上心頭,還有,旁觀者也會建議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畫才好,這樣的寫生便會有些徬徨。理論上説要排除慣性的眼光,懸置抽象的觀念,尚需一意孤行的定力,這定力談何容易?在他者的眼光裏,這荒謬的“定力”就是自己總是跟自己過意不去。

寫生還會有失落感。從春天到秋天,慢慢地,調色盤上擠出土綠和土黃的顏料在比例上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當白晝的時間越來越短,陽光的熱量已經衰退,讓人在面對風卷殘葉的風景時,會産生一絲莫名的顫抖,以及畫面上開始放肆的筆觸。

寫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駐足、回望自己的風景。

   

包林2013-10-0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