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9點, “從卡塞爾走來——漳州國際公共藝術展”開幕暨碧湖生態公園開園典禮在漳州舉行,這是海峽西岸地區第一次舉辦如此規模的公共藝術大展,一共有29組藝術家的32件大型藝術作品出現在碧湖生態公園內,為漳州市民和來自各地的遊客帶來一場藝術盛宴。從2013年6月16日持續至2013年11月30日,在近六個月時段內漳州市民和來自各地的遊客都可以免費欣賞當代著名藝術家、建築師許江、展望、陳志光、朱培等人的作品。同期開幕的碧湖生態公園則是一座新型的生態公園,眾多雕塑、裝置作品在綠地、水濱之間時隱時現,呈現出藝術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景象。
本次展覽由漳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柏林自由大學協辦,漳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擔任展覽策劃人。
同期還舉辦公共藝術論壇,邀請國內著名的評論家、策劃人、藝術家等專家學者共同就公共藝術和城市建設議題進行研討。
藝術作品與城市環境融合無間
此次公共藝術展部分作品是曾在卡塞爾展出的“中國公共藝術展”。德國小城卡塞爾因其舉辦的五年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享譽全球,2012年在德國“中國文化年”活動中范迪安、余丁應邀特別策劃了“卡塞爾中國公共藝術展”項目,展出中國當代最為活躍的藝術家創作的雕塑、裝置、影像作品,並在卡塞爾市區的戶外環境中與城市建築、環境、民眾互動,展出期間吸引了150萬市民和遊客參觀,成為當地的一大人文藝術景觀。這次漳州展覽部分作品就是直接從卡塞爾海運而來,還增補部分藝術家為漳州特別創作的作品。
參加展覽的藝術家包括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著名藝術家展望、陳志光、繆曉春、牟柏岩、陳文令、蔡志松、潘松、柳青、趙國明、鄔建安、呂品晶、張晉、吳達新、管懷賓、向陽、UNMASK、王邁、黃鎮、劉俐蘊、丁乙、王中、孫偉、史金淞、遲鵬、朱锫、段海康、畢橫、徐俊傑等29組藝術家的32件大型作品。
許江的作品《共生會否可能之一》把他油畫中常表現的葵花做成立體雕塑,但形象則似乎是大火燃燒以後焦灼而孤獨挺立的姿態,顯出濃郁的滄桑感,傳達了藝術家反思的精神氣質。漳州籍藝術家陳志光為家鄉特別創作了《圓荷瀉露》這件不銹鋼作品,漂浮在水岸邊的荷花枝葉映射著天光水影,具有很強的視覺觀賞性和夢幻色彩。牟柏岩的作品《修》依然是他標誌性的大胖子造型,他爬上梯子眺望完卡塞爾雙年展,又來看漳州的風土人情,這件作品去年在卡塞爾展出時就成為讓觀眾會心一笑又有所思考的熱門作品。畢橫的《解•放》則是用變形金剛、機器人與關公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富有年輕一代的機器美學之美。一件件藝術作品在水岸、草地、景觀中穿插點綴,與城市環境互相滲透、映襯、激發,帶給民眾新的參觀體驗,引發不少市民的好奇。
碧湖生態園于2011年7月23日正式動工,將建成一個集商業、商務辦公、居住、文化、休閒、娛樂及旅遊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中心區,也是漳州重要的綠肺,此次開幕並舉辦展覽的市民生態公園則是生態園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一個親民的、富有現代氣息的市民公園。開園之初選擇舉辦大型公共藝術展,也體現出漳州市注重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齊頭並進、互相融合的新思路。
漳州城市建設體現“新美學的崛起”
在城市建設方面,漳州非常注意貫徹把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融合推進的新理念,近年來以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為目標,在打造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三城”上積極推進。在“水城”方面,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城市水系的綜合整治和兩岸綠化景觀改造,在“綠城”方面,漳州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陸續建設了林語堂文化園、江濱公園、碧湖生態園、“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展示館、龍文西溪親水公園等,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措施有力,成效顯著,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的新路子,目前正推進在全市城鄉建立綠色屏障、綠地系統,力爭實現市民出行500米見到綠地、1000米到達公園;歷史文化名城方面,中心城市正將古城納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打造“文化旅遊綜合體”;每個縣城都要劃定一個歷史城區或歷史地段;在老城、老街等項目改造中,要採用“綜合保護、有機更新”模式,延續和煥發名城活力。
漳州市委書記陳冬強調,漳州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符號,“在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進程中,實現同城不同質,發揮優勢,差異發展,提升城市品位、突出城市特色,為群眾創造更加舒適、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讓城市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載體。”
范迪安館長從大文化角度把漳州近年來的城市建設模式總結為“新美學的崛起”,認為有三點顯著的特徵值得其他城市參考:一是在城市建設中始終強調融入文化理念,把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建設一體推進的思路;二是引導和提升城市審美品位和審美意識的多樣化,激發市民的創造性,主辦這次展覽就是如此,一定會給當地文化界和市民帶來新的文化體驗和想像力;三是漳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具有寬闊的文化視野,能從國際文化交流的角度吸取國際先進經驗,又能落到實處把本土的優勢資源發揮出來,顯示出他們對城市品牌、城市建設的新型模式有很強的把握能力、操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