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推介
“與古為徒——十個中國藝術家的回應”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9 10:49:3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時間:2010年11月20日-2011年2月13日

主辦機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展覽地點:波士頓美術館根德主題展廳(Gund Gallery)

展覽簡介:

波士頓美術館將於十一月隆重推出藝術大展“與古為徒——十個中國藝術家的回應”( Fresh Ink:Ten Takes on Chinese Tradition)。本次展覽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十位居於國內或旅居海外的中國藝術家將在展覽中獻出他們的最新力作。這十件作品的創作靈感源於波士頓美術館舉世聞名的館藏。藝術家每人選出一件館藏精品來呼應創作出參展作品。在“與古為徒”展覽中,當代作品將與它們相對應的古代作品並列而置,從而創造一個精彩而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當代作品將穿越歷史,用我們的時代視角,來詮釋古典,而古典畫作則會彰顯當代作品中傳承溯古的含量。

大型山水畫、人物肖像,和氣勢宏大的裝置作品將會以各種陳列形式體現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同時也表現了這些作品同幾千年中國文明絲絲縷縷的聯繫。本次展覽將於2010年11月20日開幕,持續展出至2011年2月13日,將在新落成的根德主題展廳(Gund Gallery)展出。展覽由波士頓美術館主辦,何鴻毅家族基金會協辦、美國聯合技術公司、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提供贊助支援,亞洲文化協會積極贊助了“以古為徒”的藝術家駐場項目。

“‘與古為徒’將為觀眾們呈現我們這個時代最激動人心和富有創造力的藝術觀念,”波士頓美術館館長馬爾科姆•羅傑斯(Malcolm Rogers)如是説,“通過組織一場古典傑作和當代藝術的對話,展覽讓我們對自己的藏品有了全新的認識。” “與古為徒”大展的準備工作歷時五年。2006年,波士頓美術館邀請了十位藝術家參與。在之後的三年中,藝術家們分別來到波士頓,研習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珍品。最終,他們各自選擇了一件館藏並將直接創作作品與之呼應。十位參與這次展覽的藝術家分別是張洪(Arnold Chang)、李華弌、李津、劉丹、劉小東、秦風、丘挺、徐冰、喻紅、曾小俊。藝術家們以他們精彩的人生閱歷,豐富的創作風格,以及他們個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繫,共同表達了他們對藝術的承諾,那就是——理解過去,鑄就未來。這項承諾,是“以古為徒”展覽的中心理念,也是當代中國的首要命題。

“藝術家是藝術最靈敏的觀察者,”波士頓美術館中國藝術部負責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盛昊告訴我們,“在籌備展覽的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是和藝術家們一起探討館內的藏品,看著他們對這些藝術品發問,並最終得到出其不意的答案。這令人興奮的對話將在展廳中重演。作品與藏品在同一空間濟濟一堂,並肩放置。”

在接近展廳的入口處,八匹金絹將從天花板直瀉而下。這些金絹每匹五米半高,上面是喻紅繪製的等身人物肖像。這是喻紅對宋徽宗《搗練圖》(12世紀早期)的回應創作。而喻紅與《搗練圖》的第一次相遇早在30年前,在中央美院附中課堂裏看幻燈片的時候。喻紅因其筆下的女性形象而聞名。在新作《春簾圖卷》(Spring Romance)(2009)中,喻紅受《搗練圖》的人物構思所啟發,將這些宮廷仕女搖身變作了當代女性,而畫家的自畫像也置身其中,呈現了中國當代城市新女性的面貌和心境。

另一位將自畫像融入作品當中的是畫家李津。他在館藏中挑選了北宋名畫《北齊校書圖》(11世紀)。畫面描繪了學者們相聚一堂,校書、攀談、飲酒、鼓琴的場景。而在李津的《新校書圖》(A New Take on Scholars Collating Classic Texts 1-2)以及《懷古圖》(Reminiscence to Antiquity 1-7)中,畫家用詼諧的手法重演了這幅古畫。新作包括兩幅長手卷和七幅較窄的立軸。李津親自蒞臨波士頓,居住了六個星期進行創作。畫家對於週遭環境的敏感度體現在畫中頻頻出現的波士頓街頭巷尾的眾生相,包括一個頭戴“Red Sox”(波士頓棒球隊名稱)棒球帽的球迷、面對漢堡包發呆的大胖子、一頭好奇的海獅。

劉小東在同輩中被譽為最具天才的油畫家。初次來館參觀時,畫家被正在展出的《搜山圖》(15世紀)上的暴力主題所觸動,繼而選其為創作對象。劉小東以來自波士頓幾所高中的九個美國青少年為模特,繪製長卷。在這幅1.5×7.5米的巨作上,青少年們以題跋的形式寫下了他們對於“暴力”的想法和感受,而畫家將這幅作品命題為《何處搜山圖》(2008),寓意深刻。劉小東的這幅作品于2008年5月完成後即被本館收藏,將第一次公開展出。

相較于上述幾個畫家,劉丹創作了不同的“肖像”畫。他從九個不同的角度為一尊名為“老人石”的文人賞石精確繪製了九張大型“肖像”。劉丹以畫奇石聞名。這尊高約1.7米的英石,將放置於劉丹的大型裝置《老人石異相》(Illusions of the Old Man Rock 1-10)(2009)的中央,而九幅賞石肖像將環繞而立成一半圓,另外,一幅9米長半米寬的大型山水長卷則橫向展開在面對半圓的直墻上。

在這群藝術家中,由兩位對波士頓美術館的同一件館藏産生興趣並作畫回應。這件是著名的南宋畫家陳容的《九龍圖》(1244)。然而,兩位藝術家對於同一幅古畫的思考過程以及抽取靈感的著重之處卻各不相同。在李華弌精心繪製的《龍潛山脈》(Dragon Amidst Mountain Ridge)(2009)中,畫家詮釋了“氣”的概念。“氣”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本體之一,而“氣韻生動”是中國繪畫的第一法則。李華弌在畫中營造出的一個虛無縹緲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是對北宋宏大山水畫傳統的最近演繹。作品包括六幅潑墨畫組成的畫屏(每幅185公分高92公分寬)和一幅置畫屏前方,懸空而挂的長立軸主體。這是畫家迄今為止創作過的最大型的作品。而這種展示方式,也是畫家的最新嘗試。

曾小俊作品的靈感亦來源於《九龍圖》。他以一組作品(共兩件)來回應《九龍圖》,包括將近11米長的《九棵樹》(Nine Trees)(2009)。在這幅手卷上,翻騰的九龍變味了滄桑而盤根錯節的九棵柏樹。另一件作品是小孤山館(畫室名)制的紫檀透雕三折大屏風(Dragon Screen)(2009)。屏風2.6米高,3.4米寬,一畫面有枝幹曲折的老樹,另外一面則是描金填漆的巨龍。

山水畫是中國水墨畫永恒的主題。張洪的山水新作令人耳目一新。這位定居紐約的美籍華人藝術家選擇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作品十號》(Number 10)來作為回應的對象。波洛克可謂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以其在畫布上滴流濺潑油漆、顏料,配合潛意識的衝動而創作,即所謂行動繪畫過程而聞名。張洪由此提出將波洛克的作品同中國的畫卷一樣平放在桌子上展覽。他認為波洛克滴流潑墨的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的筆墨技巧都附有流動性與隨意性。因此,張洪此次的創作便旨在比較兩者的創作過程和結果。張洪的繪畫《寒山幽谷》(Secluded Valley in the Cold Mountains)(2008),和一幅畫稿(Brushwork Study for Reorienting Pollock),均反映了張洪對於波洛克繪畫理念的不同理解和發揮。

徐冰重新研習了中國山水畫技法的傳統教科書《芥子園畫傳》(1679),並將畫傳中基本的圖像切割重組成了一幅負責的山水畫卷。畫中典型的岩石、樹木、流水等元素以及它們對應的指導性文字,都從書頁中剪裁下來,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一派新的景象。新景山水再次被製成雕版,由傳統鋀版套印的技法印刷而成。藝術家看似溫文爾雅但具顛覆性的創作啟發了我們對“筆墨”“臨摹”“書畫同源”等中國水墨核心概念的深刻思考。

畫家丘挺在他的山水作品《八大處紀遊》(Visit to the Eight Great Sites)(2009)中表達了對北宋趙令穰《湖莊清夏圖》(1100)的敬意。這幅畫卷是波士頓美術館藏品中極具學術價值的一幅作品。畫家亦在他關於中國水墨筆法的博士論文中對這幅畫作了深入的探討。丘挺是本次參展畫家中最年輕的一位,然而他的畫法卻是最傳統的。丘挺捕捉住了這幅北宋名畫中“平淡天真”的如詩意境,而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對“迷霧”這一主題熟練而反覆的運用更是將兩幅作品聯繫在了一起。《八大處紀遊》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卷末丘挺自書的長篇題跋。這些文字囊括了歷史資料中對趙令穰的評價以及丘挺本人的觀點想法。

“與古為徒”大展最後的一件作品是秦風創作的大型裝置。秦風新作所對應的館藏是本次展覽中最古老的意見——一尊來自於西元前十一世紀的青銅方彝。秦風來往于與波士頓緊鄰的橋西市(Chelsea)與北京工作室。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西周祭祀用的方彝上刻有銘文,這些象形古漢字啟發了藝術家。圍繞著這件歷史文物,秦風創作了十五幅大型折疊冊頁和十二幅立軸組合而成的《文明景觀》系列(Civilization Landscape)(2009),上面畫有古漢字和藝術家自己演變創造的文字符號。觀賞者可以行走于這件作品的行列之間,在墨香中凝視、思考,感受。

通過展開一場關於古與今的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對話,聚集來自北京、波士頓以及五湖四海的藝術家和觀眾,“以古為徒”大展將以嶄新的形式展示令人嘆為觀止的中國藝術精華。同時展覽也將為觀眾們提供一個跨越了慣用的古今,中西敘述套路的嶄新視角。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