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觀復博物館落地深圳 地産攜手藝術再啟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3 16:26:43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文化要在消亡中保留下來!”

博物館的藏品在大眾看來,究竟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張林就近期在蛇口工業區舉辦的“2013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中的V&A博物館策劃的項目舉例説明:“我們在蛇口幫V&A策劃人找20件物件做為他們這次展覽中的館藏品。當時我們不知道怎麼幫這個忙。他們派了三個人從英國過來,在這兒找了20件與深圳過去三十多年有關係的物件,因為他們説今天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明天的館藏,尤其跟設計相關聯的。”

藏品的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馬未都坦言:“我們博物館的類型很多,比如全世界還比較流行一種事件型博物館。納粹大屠殺就有博物館,是以歷史上一個很著名事件所形成的文化背景。我們觀復博物館一開始做很注重中國古典藝術,經過歷史檢驗而遺存下來的藝術形態。歷史上藝術很多,但是大部分都自生自滅。今天也是這樣。什麼東西能夠遺存下來呢?這對我們今天的人很重要,尤其我們是唯一一個文化不曾間斷的民族。”

中國人幾千年文化一直流傳有序,未曾有過間斷,且銜接得很好。不管外來的破壞還是自己破壞它,都沒有將我們文化破壞掉,進而形成今天的格局。在馬未都看來:“今天大部分人思維還是在孔子思想影響下。2500年前的人對我們今天的人的思維都是有指導性地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樣一個思想指導下去生存的。所以歷史物證就變得非常重要。我老説歷史物證是非常客觀的歷史,我們有什麼歷史就有什麼物證。我們另外一種歷史是抽樣,比如文字記載的歷史。我們讀24史也能讀到一些歷史,但是這些歷史都不是最客觀的,因為是通過動筆人主觀地調整,這個調整有的時候是大幅度,所以可能未必通過文字能了解歷史真相,所以就有了博物館。”

“文化是要在消亡中保留下來的。”馬未都是這樣闡述的:“今天的文物遍地都是,大眾也許很不在意。可能100年後會變成一道智力題?比如早前洗衣服大部分都是搓衣板,今天拿給小學生看,他們可能都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因為他從小生出來看的就是洗衣機。這些東西都在不停地消亡當中。”

深圳觀復博物館的建設還有諸多考慮,馬未都還談到:“其實我是希望我們博物館有一些西方文化能夠進來,能夠讓中國人也有機會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為此我在荷蘭一個大收藏家手裏買了一批藏書票,數量巨大,我們一個班子統計了半年才統計清楚——11.8萬枚,數量巨大!當時還妄想怎麼把這個東西背回來,光重量就3.2噸,這裡有最早的藏書票。歷史上誰最想把這個引進中國呢?最著名的就是魯迅先生,但是當年沒有辦成。鄭振鐸先生對這個也非常感興趣。民國時期大家對藏書票都很感興趣,延安時期都有藏書票活動和推廣。廣東地區本身就對藏書票很熱,我們會挑選最好的藏書票在這裡展出,整個大樓全用來展覽就夠了。數量巨大!它反映了西方對文化的尊重、對歷史的尊重,500年來沒有間斷。這也是一種設計。”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