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博物館:精神寄存的難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2 13:20:11 | 文章來源: 華夏時報

現代博物館——公共教育平臺

教育是現代博物館的靈魂。日本博物館學者木場一夫指出:博物館的一切與公眾、社會相關的活動都是教育活動。“教育分三大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博物館是社會教育中很重要的機構,它是一所社會大學,任何人都能到博物館觀賞和學習。”郭青生也表示。

然而,由於博物館自身活力的缺乏,其公共教育的職能正被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取代。有網友在微網志坦言:“台北故宮博物院不大,但天天開放,每月都有主題活動,三個月展品輪換一次。中山紀念館也不大,但門口告示牌上寫著當天同時開展的十多項展覽、培訓和市民活動。反觀我們的博物館,光修大樓有啥用?”

事實上,博物館與教育的關係正更加受到重視。今年上海兩會上,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呼籲,中小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將博物館和美術館拓展為校外課堂。

加大對公共教育的投入,這應是博物館界的共識。郭青生表示:“美國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世界頂級博物館,儘管如此,他們也沒忘記開展針對孩子的教育工作。經常可以看到咬著奶嘴的幼兒在家長或老師帶領下到博物館去,從最簡單的拼圖和色彩遊戲玩起,從小培養他們對於美的觀察和搭配能力。”

在公共教育上,上海博物館因其豐富的講座和各種活動,讓它在業內有著不錯的口碑和影響力。“真正的現代博物館應該是除了家庭和工作場所外的‘第三空間’。觀眾在博物館內,可以面對各種新鮮事物和觀點的交流碰撞而産生智慧,所以説博物館的教育要有一定深度和廣度。其實不光博物館,整個教育也是,教育不光是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人觀察和思考的能力。”郭青生説。

不同於上海博物館的國有性質,位於天津的中國金融博物館因其民營公助性質,需要有更大程度的活力和創新精神。而普及公共教育,則是創新的重要一環。據白麗華館長介紹,舉辦金融專題展、少兒理財訓練營、大師講壇和大家講論、口述金融史、讀書會,都是博物館在公共教育上的嘗試。“博物館與公共教育的關係可以用‘各負其責’來形容。金融博物館所進行的教育和普及,是有意識地和其他類型的教育存在明顯的錯位,追求差別化。我們去做我們可以做的事,而不是和其他形式的公共教育形成競爭。”白館長告訴記者。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