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一批“瓶瓶罐罐”——“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首次從大英博物館回到故鄉;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在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2.3億人民幣天價,讓世界認識到元青花的珍貴……從2012年10月19日至2013年1月20日,上海博物館這場名為“幽藍神采”的元代青花瓷器大展,集納了來自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內外30余家參展單位的80余件元青花。元青花奇貨可居、存世甚少,如此大規模的元青花展,在國內外都屬首次。
同期舉辦的“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首度匯集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和克利夫蘭美術館所藏60件中國古代書畫珍品。北宋李成《晴巒蕭寺圖》、李公麟《孝經圖卷》、趙佶《摹張萱搗練圖卷》、黃庭堅《廉頗相如列傳卷》、元趙孟頫《王羲之軼事卷》、鮮于樞《石鼓歌卷》……傳世名跡,盡匯於此,同樣引得書畫迷紛至遝來。這已是上海博物館近十年舉辦的第三次國寶級書畫展。該展與2002年“千年遺珍—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2010年“千年丹青—日本、中國唐宋元繪畫珍品展”一樣廣受關注。
本期“談藝錄”,邀請作家趙麗宏、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以上博的上述特展為觀察樣本,探討後免費開放時代,中國博物館的成長路徑。
細節與定位最重要
趙麗宏:這次展覽讓我震驚于元青花內涵如此豐富。譬如揚州八怪畫畫不按章法,但有情趣有個性,在元青花裏就能找到這些特徵。
陳燮君:的確,開展以來很多人問如何才能聚集起這麼多珍貴的元青花?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對方同意借展。元青花展覽,我們籌備了10年。
今天來看,博物館的館際交流與合作非常重要,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遠一點。國外的博物館,一個長廊策劃花個三五年並不稀奇,而且一定是有思想、研究性辦展,不是光為了把好東西聚在一起。當然,學術領域內的聲譽也非常重要。文物借給你安全嗎?展覽的學術研究到位嗎?任何一個細節,你拿文物的手勢、看書畫時桌面鋪的臺布都很重要。具備了這種綜合素質,才能讓對方放心把好東西交給你。
博物館喚起對城市的嚮往
趙麗宏:這些年,經常有世界上最好的展品在上博展出。我注意到,你們的展覽宣傳很少有商業氣息和功利性,就是向中國人推廣藝術、普及藝術,提高大家的藝術修養。
上博的建築體量不算大,但博物館的大小不能以它的建築體量來衡量,而在於它的影響,它的眼光和創造展覽的能力。在我心中,博物館因為它的交流,不斷有一流的展品來展出,才把自己擴充為非常大的博物館。
陳燮君:博物館的館際交流,講到底是稀缺資源的整合。珍貴的文物資源總是稀缺的,再富有的博物館也不可能取之不盡。比較聰明的辦法,就是搭建起博物館之間互動的網路,用全球的眼光整合好稀缺資源。
上博收藏了上百萬件文物藏品,夠不夠?2012年上博有194萬人次觀眾,來了後看什麼?要從文化民生的角度來衡量。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這不是最終目的。免費開放為了什麼?為了更好地維護老百姓的文化權益,關注老百姓的文化民生,使老百姓能夠走進博物館。除了館藏外,通過館際交流整合稀缺資源,將珍貴大展作為文化大餐奉獻給觀眾,是今天博物館工作的題中之義。
趙麗宏: 我自小喜歡博物館。博物館展示的是先人創造的藝術美,每次參觀都很震撼。這些瑰寶如此近距離地出現在面前,感覺很奇妙。
可惜,以前大多數博物館是一成不變的,一個人從十歲看到五十歲都是同樣的東西,去博物館參觀的人不多也有這個原因。博物館一定要活起來,不斷有變化和更新,不斷有展覽的交流,讓觀眾每次去都有新東西,才可能吸引人、留住人。上博這幾次國寶展對上海很重要,不僅是對文物藝術知識的普及,也促進了上海市民觀念的轉變,大家覺得博物館是一個應該去的地方,如果不去看展覽,是一件遺憾的事。
陳燮君:比如這次的書畫展,不少觀眾是專程從香港、台灣、美國、日本飛來上海參觀。聽起來奇怪,所有展品來自美國,怎麼會有美國的觀眾遠道而來?道理很簡單,就是匯集這麼多精品的展覽在美國博物館也難看到,大多數情況是在某個場合能見到其中一兩件。
這不全是上博的能耐,而是中國發展中的崛起,大時代背景的影響。對具體的館來講,還是要借東風,搭平臺,抓住歷史的機遇。辦好這樣的大展,將這樣的文化活動變成老百姓共同關注的文化事件,它觸動的就是一個時代的神經,對一座城市的嚮往。
2012年,是上海博物館建館60週年。60年來,上博在人們心目中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每次大展,都吸引不少觀眾從世界各地飛來上海。特別是2002年舉辦的首次國寶展。那個冬天,難以計數的觀眾在上博排隊守候。有老先生一夜沒睡覺,淩晨3點就趕來排隊;有從澳大利亞來的外國夫婦,下了飛機直接趕來排隊;有專家一連六天排隊入場,累了墻上歪一歪,餓了嚼兩塊餅乾……
守望精神家園是責任
趙麗宏:博物館的價值不是庫房裏的藏品值多少錢,而在於這些展品讓人們看見,讓人們了解藝術,了解歷史,了解其中的美妙。有的博物館,只充當一座建築博物館,好東西都躺在庫房裏,太可惜了。
陳燮君: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群文館,都肩負著共同的文化使命,那就是守望精神家園。上博定位是中華古代藝術博物館,就是要守住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這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
趙麗宏: 現在有的地方政府把博物館做成政績工程,在市中心蓋氣派的大樓,這沒壞處,但更關鍵的是這麼恢弘的建築要有與之相配的展品,才能無愧於納稅人。如果只是一個空架子,展現政府一種氣魄,是很不應該的,甚至可以説是愚蠢的行為。有能力造房子,但是沒能力用最好的展品充滿這個房子,寧可不要造。
陳燮君: 現在的社會太精彩,人的精力很有限,看這個展覽,到那個博物館,一定是有選擇的。在生活當中,包括在文化活動的選擇中,大家會自覺不自覺地瞄準經典。所以如果不把一個展覽辦成經典,把過程經典化,再精彩的動議,也不會有一個經典的結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