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香港西九文化發展的未來“我有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1 11:30:27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西九未敢觸碰論述和管治問題

至2012年,蹉跎十載的文化區工程仍在規劃中,但也總算有實質性的進展:戲曲中心的設計已公佈,今年開始施工;在同期啟動的還有“自由空間”(freespace),這個西九公園內的小型演藝和音樂設施,也到了挑選設計顧問的最後階段。去年最具爭議的決定均與M +有關,一是M +博物館花了1.77億港元購買47件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 li Sigg)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再接受希克捐贈1463件藝術品;二是來自瑞典的M +總監李立偉因其國際知名度,令香港藝術發展局放棄起用本地策展人的慣例,徑自邀請李擔任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的策展人。藝評人和藝術工作者質疑這兩個決定,特別是寧取“國際”而不重視培育本地人才,他們緊盯M +不放,反對黑箱作業,發動了高水準的討論,思考何謂國際、專業,還有專業道德、公共性和程式公義等議題。

管理局運作四年,西九的文化定位仍是懸念。官網寫的西九願景,是“發展西九成為一個綜合文化藝術區”,“設有優質文化、娛樂及旅遊節目,並對本地居民和世界各地遊客均具有必須到此一遊的吸引力”,這樣的文字是把文化降格為娛樂旅遊。官網寫西九的首個目標,是“促進香港長遠發展為國際藝術文化大都會”。“國際化”是什麼意思?管理局未有提出論述和進行辯證。根據官方文件,M +藝術館的使命是“從香港的角度和現今的角度出發,配合世界性視野,專注于收藏及展示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文化”,那接納希克千多件藏品是要展示怎樣的香港角度和視覺文化?

管理局也承傳了官僚的保守基因,它設計了一套程式準則(就整體規劃和主要設施發出公開徵求建議書及作公眾諮詢),但到最後卻選擇N orm an F oster的四平八穩設計,是平庸主義、安全至上。管理局似乎以“國際化”為決策主軸,建立國際顧問研究管治架構,但顧問報告未有全面公開,西九建設仍是硬體先行,戲曲中心有著奇特的外形,但我更關注管治架構能否落實文化民主和鼓勵公民參與的重要原則。從文學缺席的例子,可見西九仍抱著重演藝輕文學的殖民思維不放,更聽不進意見。香港文學館的倡議是民間共識也是公眾諮詢的焦點,但缺乏人文素養的管理局否決獨立建館之議,只願意日後挪出數百平方米空間作文學推廣活動之用,細節仍未落實,與民間提出的文學館為“香港文學研究、交流和教育的公共空間”目標相比,是矮了一大截。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