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場如何不走他國老路
從資本面來看,這幾年特別是2013年是藝術基金的退出期和兌現期。藝術基金的産生,包括藝術和企業的平臺,藝術與著名國際品牌的互動平臺,都在這些藝術區發生、搭建,這給中國的藝術現場增添了很多魅力。
由於國情的問題、中國特色問題,美術館租場地、策展人開空間,還有設計師跨界等等,使得歐美嚴格的社會分類和學術分野,在中國互相重合,産生很多複合型人才。像藝術家也可能策劃展覽,策展人可能做批評家,拍賣行到一線代理藝術家,這些都是中國當代藝術在萌發、發展中的一些現象。正是由於這樣的一些現象,可以形成中國式的貢獻,包括中國現場的一些特殊情況。
策展人顧振清認為,中國現場的青年藝術家,如果有一個繼續發展的精神資源,可能跟中國和亞洲國家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精神進行連接,這個傳承、活化,可能是中國藝術家真正産生一種自主創新價值的源泉。如果我們不能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接地氣”,接受中國文化的汲取、營養的補充,我們很難把人類各國家創造的先進文化融合到我們的自主創新發展模式裏面,呈現出一種差異性的發展,創新性的發展。中國如果不走日本現場、南韓現場這種文化追行性發展的老路,我們肯定要走創新型發展和差異性發展的新路。中國的現場才會真正成為一個當代文化創意的現場,而不是傳統文化或者山寨文化的現場。中國的年輕人才會在未來30年,在全球的創作當中創作出新的價值,讓當代文化成為中國崛起的一部分,讓中國當代藝術和當代設計成為我們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青年藝術家選拔平臺是把雙刃劍
烏利希克創立的“中國當代藝術獎——最佳年輕藝術家獎”、趙力帶隊張羅的“青年藝術100”、去年首屆的“CAFAM未來展”、今日美術館“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馬爹利藝術基金的“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舉辦三屆的“新星星藝術節”、“CYAP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雅昌發起的“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越來越多的民營機構開始致力於推動青年藝術的發展,以無邊活力給予了目前一批又一批年輕從藝者多元且更為開放的展示平臺。
與此同時,青年藝術家的發展和成長通過平臺的挖掘和肯定,再到進入市場與機構合作,以及再到宣傳和行銷上,都存在著雙刃劍的問題。《藝術當代》執行主編徐可女士認為:學術和市場的需要,使得近年來青年藝術家選秀逐漸風起雲湧。另外一方面,對青年藝術家的靈感、天賦的過分開發,也使我們對青年藝術家未來的發展有所憂慮。這種憂慮,主要在於當藝術家比較年輕的、非常直覺的感覺迅速固化為風格、樣式的時候,如何避免自我複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