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坐下來欣賞
12年間,發展迅速的新媒體也同樣在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美術館的對比中留下時光烙印。在中華藝術宮,觀眾只要用裝有相關軟體的手機掃描每幅作品旁的二維碼,就能即時連結獲取詳細的作品介紹。除了這樣的“自助”講解外,中華藝術宮通過招募志願者的方式,為觀展者提供講解服務,其中還有為聾啞殘障人士服務的手語專業志願者。在中華藝術宮,還可以坐下來看畫,許多展廳的畫作前放了一些長椅子,供喜歡細品的美術愛好者使用。相比于上海美術館把有限的空間更多地留給展覽作品,中華藝術宮提供給觀展者的“休息區”顯然要更多。
在中華藝術宮籌建辦常務副主任、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看來,美術館提供的是公共文化服務。“美術館的工作人員要為藝術家、藝術創作和展示服務,不管是對藝術家還是公眾,我們都是服務員。”如今,中華藝術宮提供的藝術服務顯然更人性化。比如,中華藝術宮還為觀展人士提供輪椅、童車以及急救室等服務。一位坐著輪椅的徐姓觀眾在妻子的陪同下從容觀展,他告訴記者,“原以為像這麼大型的展覽,我這樣的殘疾人參觀起來一定很不便。但沒想從安檢口到展廳,一路幾乎沒有任何阻礙。展廳內遊客又不擁擠,參觀起來非常方便。”
休閒學習好去處
10月20日,《謝稚柳中國畫藝術成就研究》和《一往情深——看圖説〈西廂〉》兩場講座在中華藝術宮舉辦。館方在名為“中華藝術宮教育活動”的微網志上早早地預告。類似這樣的講座在一年內將達到數百場。
10月1日開館當天,中華藝術宮推出的“約見大師——名作鑒賞與臨摹”以及“與藝術家面對面——名家答疑解惑”等活動,聚攏了不少現場人氣。其實,過去,類似的講座在上海美術館一年也有數十場,但受限于場地,講座規模和次數很難再拓展。
如今,學生們的美術課堂也“搬”到中華藝術宮。41米層的親子互動體驗區,半開放式的空間明亮整潔,不僅放置適合兒童使用的桌椅等,還提供畫紙、彩色鉛筆、蠟筆、油畫棒、安全彩泥等環保畫材供兒童活動使用。記者採訪時,正趕上一批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家長和志願者的帶領下,玩起了橡皮泥和擠彩畫。一位孩子的父親表示,“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有這樣的藝術體驗,對他的成長很有幫助。”33米層,一批身背畫板的少年宮美術班小朋友,面對名家作品,立刻擺開了架勢,臨摹起喜歡的作品,“真希望美術課以後能在中華藝術宮上”。
此外,中華藝術宮推出了“流動美術館”特別活動,以重要展覽項目如“海上生明月”為起點,逐步使藝術資源走出“深閨”,“流動”到社區,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據了解,運營方還將以兩館長期陳列為基礎,與市教委共同研究適合中小學生的美術課程教材,逐步實現全市中小學生每年至少參觀一次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些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展覽已排上議事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