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海洋》 雪梨雙年展
當代藝術的展覽形態豐富多彩,風靡全球的雙年展這一藝術展覽形態同樣令人矚目。在亞太地區雙年展發展也越來越得到認可。與西方相比,亞太地區雖發展較晚但勢頭迅猛。從亞洲各個城市相應舉辦雙年展的情況來看,其規模也越辦越大。從剛落幕的雪梨雙年展和相繼開幕的上海雙年展的現場觀後而言,比較發現有許多方面值得思考。
雪梨雙年展主題——“所有我們的關係”。這一主題,寓意探討被忽略的藝術方式,可能表達了一種對於個人而言,可以治愈傷痛、消除隔閡的宣泄經歷的觀點。或許這种經歷和觀點是個體的,但是,它對整體社會所産生的作用是根本性的。這一主題的確立,顯然考慮到了雙年展的精神和承前啟後的關係。
由於雪梨地廣人少,展覽空間選擇範圍也較多。雖然如此,但是雪梨雙年展策劃只有一個主題“AllOur Relations”,內容分佈在5個展覽場地進行,來自超過44個國家的100多位藝術家參展,根據不同類別與作品形態分而治之。平面的、體量較小的藝術作品放置在兩個博物館,大體量的裝置作品放置在碼頭倉庫和鸚鵡島,另外,表演互動類的藝術安排在運輸工作坊。展覽主題和內容在合理的安排下顯得很寬鬆、透氣。參觀過程我是安排一天去一個場地,相當愜意從容。
從作品與環境的關係而言,雪梨雙年展上的藝術家作品在充分訴説了其表達意圖後,更注重的是智慧表達和對環境的尊重。如:李洪波《花海》,作品借用中國傳統的剪紙、折花技術,巧妙地刻畫了在武器的外形下打開的是花的海洋(作品合攏是一件武器形狀,打開後呈現的是花形狀),作品並沒有特意花費很多財力、物力,成本也很有限,拆裝也很方便、環保,但是,起到了很好的藝術表達作用。雪梨雙年展在展示藝術家作品的同時,對展覽場地的改造幾乎沒有。這也體現了主辦方與策劃者對於環境的尊重程度。
上海雙年展主題——“重新發電”。這一主體,寓意新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搬遷,而搬遷地址恰恰是一個原先的南市發電廠——現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新址。上海雙年展主題很激昂,有重新開始再來之意,體現了上海雙年展一路走來的艱難不易。當然,這一主體也表達了策劃者借用熱電廠的系統來表達發電的過程以及最終輸出的是社會意識之更新的隱喻。
在上海,面對人多地少的現狀,面積、空間是極其敏感的問題。今天,上海雙年展舉辦地在新落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原美術館的三倍空間面積),而且是坐落在黃浦江岸邊。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上海對於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視程度。這一選擇與空間規模不僅在全國,在亞洲也算是一個尚好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走進上海雙年展,除了一個特別展和部分城市館在另外場地展出,主體展都集中在當代藝術博物館裏展出,還有一些主題活動、工作坊、部分城市館、藏品展也在這裡開展。儘管當代藝術博物館已經有了一定的空間與體量,但是,主題展的所有作品不分門類地都放在一起,作品相互之間距離很近,混合介入,加之體量大的作品也不少。所以,參觀過程有些令人簇擁、雜亂和視覺疲勞感。對於藝術家而言,希望自己的作品越能夠引起注目越好,因此,耗材、耗力的大體量作品還是屢有出現。
藝術發展至今,藝術工作者在考慮藝術問題的同時,對作品的表達也越來越關注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空間是有限的,人的智慧是無限的。不同的歷史與地域使得世界各國的雙年展在競爭的過程中無法避免其各自現狀的差異性。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出人類的智慧,表達出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而不同是藝術的發展方向,也是這個世界的發展趨勢,但是,藝術不能忽視人類的生存發展空間。
比較亞太地區代表性的兩個雙年展,各有不同,都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但是,雪梨雙年展的成功閉幕,或許對上海雙年展的開幕更有啟示意義。有幸的是我們看到了當代藝術中,依然存在著另一些並非注重外在震撼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達了藝術問題,同時也表達了藝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閱讀這些作品感覺很內斂、自然、環保,你可以長久地凝視並引起內在的思考與震撼。
|